
10月23日,群众代表挥舞国旗。当日,西藏昌都地区解放6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在昌都地区津昌体育文化活动中心隆重举行。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雪域高原升起,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10月23日,“藏东明珠”昌都大街小巷彩旗飘扬,康巴儿女打扮一新,满怀喜悦的心情,在激流澎湃的澜沧江畔隆重集会,欢庆昌都解放60周年。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中央三部委代表团团长朱维群出席庆祝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热地向大会发来贺电。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脉中段,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素有“西藏门户”之称。这里山高谷深,路险水急,红色的山脉绵延千里,别有一股峻拔的气势。60年前,在中央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种种努力均遭到国外反动势力和西藏地方当局的阻挠与拒绝,中央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实施昌都战役。1950年10月19日,昌都宣告解放,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西藏高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庆祝大会上说:“昌都解放,拉开了解放西藏百万农奴的序幕,西藏从此走向光明的未来!”
60年春华秋实 藏东大地翻天覆地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昌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昌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跨越千年的人间奇迹。
解放前,昌都镇城区面积不到0.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000余人。昌都县通夏村71岁老人扎西次仁清楚地记得,不知道多少农奴住在用乱石围成的土围子和破毡片、木板搭成的棚子里,游民、乞丐蜷缩街头,街道狭窄、尘土飞扬,全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解放后,西藏第一家书店、第一家医院、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水文站、第一家银行等数个“西藏第一”在昌都拔地而起。1959年,在党的领导下,昌都肃清了达赖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60年弹指一挥间,藏东大地天翻地覆。今天的昌都,早已告别了封闭的庄园自然经济,正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进入了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群众收入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09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57.9亿元,比1958年增长140倍;财政收入达2.7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4元,比1958年增长13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59元。
自2006年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以来,昌都农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09年底,全区共完成45752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和配套建设任务,30余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房屋,40余万农牧民用上安全饮水,30多万农牧民用上电。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电话、电脑等进入寻常百姓家。
昌都镇的面积现已扩展到7.5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2002年昌都镇昌庆街旧城改造项目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谈到昌都镇的变化,扎西次仁一脸喜气:“你看,现在市区的变化有多大,在党的领导下,昌都越来越漂亮,老百姓的日子更是越过越有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