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西藏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 2009-09-04    作者:赵岩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记者:请问西藏和平解放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周润年:1951523,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协议第一条就明确宣布:“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从此,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时期,西藏地方的民族关系也逐渐步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时期。总结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的民族关系,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藏汉关系仍是西藏民族关系的主流,但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助、信任的基础之上,与历史上的藏汉关系截然不同。

  2.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严峻考验和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的不断挑战,但西藏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础一直没有动摇。而且随着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的不断加深,这一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3.除传统的交流形式得到继承和发扬外,藏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交流领域更加广阔,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交流形式更加多样,除政府指导下的交流外,民间交流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历史上封建王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主要区别之一。

  4.经济领域内的互相支持与合作逐渐成为西藏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将仍然是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间交流的主要内容。

  5.同历史上任何时候一样,西藏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否与全国总体形势的稳定与否休戚相关,与中央政府在西藏实施的各项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安定团结的局面和符合西藏实际情况的政策将是建设富裕和文明的新西藏的保障。

  记者: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情况怎样?

  周润年: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成立有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先后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以及民间舞蹈、谚语、曲艺、民间歌曲、民间故事等文艺集成,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西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西藏自治区1979年成立专门机构,对藏族人民创作的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的抢救、整理,国家将其列入重点科研项目,组织研究和出版。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录制了3000多盘磁带,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整理出版藏文版62,发行3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先后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特别是1989年到199年间,中央人民政府拨出5500万元和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实施了维修布达拉宫一期工程。200年开始,国家又拨专款3.3亿元人民币,用于布达拉宫二期维修工程和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的维修。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尊重。1995年西藏自治区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经过金瓶掣签,报国务院批准完成了第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以及第十一世班禅的册立和坐床。西藏民主改革后,经过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批准继任的活佛共30余人。

  西藏的僧侣还对僧人学经制度进行了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僧人学习佛教经典的积极性,在佛教教义的传承和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藏佛教典籍等古代文献得到很好的保护,《布达拉宫典籍目录》、《雪域文库》和《德吴宗教源流》等文献典籍得到及时抢救、整理和出版。199年以后,《中华大藏经·丹珠尔》(藏文对勘本)、《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等陆续整理出版。已经印制出版《甘珠尔》1490,还印行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供给寺庙,满足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学修需求。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办有藏文会刊《西藏佛教》和一所西藏佛学院、一个藏文印经院。国家还在北京开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专门培养藏传佛教的高级人才。

  记者:您对西藏教育的发展历程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能否为我们简要介绍西藏和平解放前的教育状况及和平解放后的教育发展情况?

  周润年:在旧西藏教育制度的束缚下,不仅学校稀少,而且办学条件简陋,一般没有教室或教学设施,教学活动都是在寺院的经堂或贵族、头人的官邸中进行,甚至连课桌、黑板、粉笔也很难找到。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当落后,没有统一的学制和教材,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的校规很不健全,既没有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科学的教学手段,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很低。西藏的教育事业从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寺院教育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教育的行列,并较快地发展起来,不仅较普遍建立了基础教育,而且创办和发展了中等和高等教育。据20071月统计:全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有2332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3%,2005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全区高校现有硕士学位授予学校3,硕士学位授予点18,在校硕士研究生356;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有14775,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有4917,加大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力度,确定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重点建设43个县级示范技术培训中心;全区普通高中在校生有3.77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36.6%;全区有49个县实现了“普九”任务,初中在校生有12.8万人,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2.2%;全区有73个县实现了“普六”任务,小学在校生有32.9万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6.5%;全区有各类民办学校81,其中学前教育类32,小学11,中学13,非学历培训及职业教育类23,在校生有12700,配备专业教师1000余人。

   《中国民族教育》(民族团结教育)2008.05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