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期刊 >> 《军事历史》 >> 2010年第2期 >> 摘录文章
李先念指导实施三线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7-26    作者:刘洋 宋毅军    来源:《军事历史》 2010-07-26
  字体:(     ) 关闭窗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做出并指导实施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即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

设为中心,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简称三线建设。李先念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参与制定三线建设战

略决策,并直接指导实施三线建设及以后的调整改造工作,为三线建设

做出重要贡献。

一、参与制定三线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1964~1966年)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计委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的报告。其指导思想是把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放在首位。然而,在19645月讨论“三五”计划的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后,毛泽东几次听取汇报时,表示要从战备角度考虑经济规划。在515617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向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谈了自己的意见。他从当时面临战争威胁的情况出发,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自此,全国备战的气氛日趋浓厚。”这样,中央在制定“三五”计划时,把备战摆在了首位。

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第2天,李先念主持召开财贸各部委党组书记会议,提出:各部委都要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对于长远战略问题要好好地想一想,例如三线问题,涉及到金库、油库、粮库、物资仓库建在哪里合适,二线、三线又怎么摆法。吃穿用的储备、财政储备等,都要仔细地想一想。先搞什么,后搞什么,怎么搞法,要分期分批地做出规划,具体安排好。随后,经中共中央批准,8月成立了以李富春为组长、李先念等为成员的研究三线建设的专门小组。

19659月至10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确定第三个五年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充分发挥一、二线的生产潜力;三线基本建设投资定为850亿元,重点是国防工业和重工业,项目大部分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地区(不包括新疆)。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李先念对三线建设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他指出,无论是长期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都要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三个根本要求,加速发展国防建设、国家建设和逐步改善人民生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要突出加紧备战,以备战带动其他,围绕备战兼顾其他,边备战,边革命,边建设。同时,为三线建设提供物质技术条件的一、二线建设,也应适当地放在优先保证的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把一、二、三线的建设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国防建设、三线建设的速度。国防建设既要争取时间,又要留有余地,积极地搞好综合平衡,主要是短线物资的平衡。李先念还总结50年代三次由于较大幅度地扩大基建规模,而引起市场物资供应紧张的教训,明确提出:从各方面的条件看,“三五”计划安排800亿元到900亿元的基建规模,1966年安排150.7亿元的基建规模,“大体上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会后,他在主持召开的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计划、任务和方针。19661月,李先念主持召开全国各大区和各省、市、自治区财办主任会议和第三次财贸党委会议。他在报告中提出:财贸战线必须力争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要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例如,既抓沿海“一线”、内地“二线”、西部“三线”的棉花生产,又要发展新棉区。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迅速掀起第一次高潮。

    1. 新中国军事技术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2. 粟裕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研究
    3. 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定
    4. 强军目标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防使命任务的演变
    6. 聂荣臻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
    7. “哈军工”的办学治校特色及经验
    8.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防敌突然袭击的决策与准备
    9. 论抗美援朝精神的形成及影响
    10. 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指导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