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相关文档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改革与经济恢复(1949—1952)
发布时间: 2009-09-02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9-02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一节 建国之初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总体上讲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这三座大山,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与快速推进扫清了制度障碍,但是建国之初经济基础之薄弱、困难之巨大,以及国际环境之严峻,仍然制约着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一、经济水平比较低

  (一)工农业生产落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但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压制了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这期间,中国社会经济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严酷压迫,传统农业凋敝,新兴工业艰难。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得这场革命并没有为中国的现代化扫清道路,国家没有获得真正独立,政治上的腐败势力没有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外国经济特权也没有触动,因此,从1912年孙中山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前的38年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除外),中国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发展仍非常缓慢,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更是重创中国经济。

  新中国建立以前,以1933年这个经济状况最好年份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相当低的。据估计,1933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49.55亿元,其中属于传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总值占87.7%,属于近代工业的生产总值仅占12.3%,就主要工业产量而言,1933年的中国与1913年的俄国相比,中国煤炭、电力、石油、生铁、钢、机械制造、纱锭仅分别相当于俄国的97%57%1%14%0.5%4.6%59%1935年中、苏、美、日四国相比较,其生产资料的生产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5%58.5%42.4%48.3%。近代工业不仅落后,而且彼此不相配套,煤用不完,但电力则缺乏,生铁只有1/2能炼成钢,而轧钢能力又仅及炼钢能力1/2弱。[1]

  (二)工业品产量和人均收入较低

  仅以1949年与抗战以前的1936年相比,农业牲畜减少26%,农用施肥量减少约27%,粮食产量减少21%、棉花产量减少45.61949年全国人均粮食仅为475斤原粮(抗战前每人平均约600斤)。从工业来看,煤炭的产量仅为1935-1937年平均年产量的70%,发电能力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地区全部设备的最大输出电力仅占总设备容量的65%,全国公营主要电厂发电量不及东北地区1944年发电量的一半。水泥的产量41万公吨,只相当于1936年产量(不包括东北)的42.8%。从人民的购买力来看,抗战前上海的小学教师每月3045元,按当时物价约合小米600斤至900斤,而到1949年解放时其工资收入只能购买约80斤。[2] 

  (三)人口素质较低与人力资本稀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尤以教育、科技为典型。1949年以前,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12.6万人,中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126.8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为2439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占全国人口比重尚不到5%。从1912年到1948年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总数仅为21.08万人[3],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经济落后导致的生活贫困、教育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使得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很低,劳动人口大量过剩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并存。旧中国20-40岁的成年人平均体重只有52公斤,平均身高仅为161.5厘米,全国人均寿命35岁。旧中国人口不仅身体素质差,而且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非常少,尤其是经济管理人材严重不足。

  (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尽管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不容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中国人口众多。中国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短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非常小,只有10%左右。而印度占51.6%,美国为19.1%。人均耕地面积中国仅为0.12公顷/人,而美国为0.77公顷/人,苏联为0.81公顷/人,就连印度这个人口大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差不多是中国的两倍。其他矿产资源的情况也是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则在世界排名的后面。这也说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将面临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资源瓶颈制约。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