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观察
贵州乡村治理中文化的力量
作者: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发布时间:2019/08/17    来源:贵州日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执笔:黄晓

  发挥文化铸魂作用。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追求、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它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贵州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同样发挥着强基固本铸魂作用,让村民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产生自觉,寻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又反过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思想和行为,增强社区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由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文化形态起作用。“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文化治理是乡村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基础,充分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聚人心彰民意的内容为其所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乡村治理将事半功倍。

  发挥文化对价值观的重塑作用。贵州乡村文化大多数都存在独立的价值体系,有乡民认同的道德观、财富观、公平观、职业观和竞争理念等。乡村治理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文化精神做支撑,农耕文化养成的小富即安思想、法理意识缺乏、红白喜事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摒弃。重塑新时代乡村文化,是文化治理的基本任务。既要在政府实施的公共文化上引领,充分意识到村与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又要结合广为乡民接受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贵州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新时代贵州乡村精神风尚。

  发挥文化对乡村发展的贡献作用。贵州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资源优势,传统村落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全国排名居前,文化生态良好。近年来贵州村民利用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文化商品,发展态势喜人,村民获得了由文化带来的实惠,乡土文化成为生产力。乡土文化的经济贡献,加深了村民的文化认同,必会更加主动热忱地加入到文化维护、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行列。

  发挥文化对人力资本的贡献作用。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提出要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耕文化养成的自由闲散随性等思想和行为,将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让贵州农民走出大山,培养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用现代职业文化理念进行教育和规范,培养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严格律己、讲求规则的职业精神,做到高效完成工作职责,从而实现向新型职业农民角色的成功转换。这种文化养成,将节省人力资本,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真正成为更具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新型职业农民。

  (本文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2019年省领导指示课题相关成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