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实践
发布时间: 2018-10-29    作者:郑彦卿    来源:国史网 2018-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谱写了“塞上江南”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壮丽诗篇。深入总结自治区成立60年和谐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宁夏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

  (一)宁夏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初步实践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从此宁夏历史掀开了人民当家做主崭新的一页。9月26日,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布告,宣布:“坚决执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自治的主张,负责保护回蒙人民的生命财产,尊重回蒙人民的风俗习惯,保护清真寺、召庙、拱北,望勿听信谣言,妨碍民族团结。”[2]12月23日,省人民政府在银川市成立,全省辖1市、1镇(吴忠镇,解放后改为吴忠市,1950年初改为省直辖市)、13县和2旗,总面积为27.49万平方公里,1950年底人口为1197501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1%。[3]1952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8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其中第36条规定:“全国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除已经实行区域自治者外,凡革命秩序初步建立,各阶层人民愿意实行区域自治时,即应着手实行区域自治,并设立筹备机构或应用现有的适当机构,进行关于召集人民代表会议及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4]

  195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凡未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除有特殊情况者外,争取在一九五七年底以前将民族自治区逐步建立起来。其中,相当于专区及专区以下的民族自治区一般的应在一九五五年底以前建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也应在一九五五年内完成。”[5]宁夏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工作。1953年1月,“宁夏省第二届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省民委‘关于本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计划的初步意见’的报告”。[6]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工作在宁夏全境全面铺开,“到1954年上半年,宁夏已先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26个区域自治地方,其中18个回民自治乡(1955年改为民族乡);2个县属区一级的回族自治区:惠农县的灵沙自治区和宝丰自治区;3个县级自治区:阿拉善蒙古族自治区、额济纳旗蒙古族自治区、泾源县回族自治区(当时归甘肃管);3个专区级自治区:河东回族自治区、宁夏蒙古族自治区、西海固回族自治区”。[6]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各民族自治县、乡撤销。[7]宁夏各级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建立后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大大改善和加强了宁夏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过程

  根据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9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宁夏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出公告:宁夏省建置撤销与甘肃省合并为甘肃省,宁夏省人民政府从即日起停止行使职权”。[2](p.231)但是,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成立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自治地方,是不能同回族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相适应的。1954年10月,国家民委党组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拟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建立回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建议“合并甘肃省的河东回族自治地方、西海固回族自治地方并划入原宁夏省的汉族地区,建立一个相当于省级的回族自治地方”。[8]中共中央指示有关方面认真研究。

  从1956年5月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和甘肃省政协就成立回族自治区的问题在全省各民族和各方面的代表人士中展开调研,广泛征求党内外的意见。1957年5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充分的协商。在酝酿和讨论的过程中,大家曾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以甘肃省的东北部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它的区划是以原宁夏地区(蒙古地区除外)为基础再划入固原回族自治州和隆德、泾源两县;第二个方案是除了上述地区以外,再划入平凉专区全部和天水专区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协商讨论的结果,大家均表示赞成第一个方案。按照第一个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区划范围,包括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和平凉专区的隆德县、泾源回族自治县,共辖17个县和2个市。全区面积约有77800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728000人,回族占1/3以上”。[9]6月7日,国务院第51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7月4日,周恩来向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议案》。7月15日,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8](p.207)

  1957年11月5日,宁夏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宁夏工委)在北京成立,组织领导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筹备工作。1958年3月,宁夏工委迁往银川办公。中共中央任命汪峰为宁夏工委第一书记,并确定了由20名委员组成的宁夏工委领导成员。1958年6月16~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召开成立会议,宣布了国务院任命的筹委会成员名单,讨论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撤销甘肃省吴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银川专署、泾源回族自治县以及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专署等问题的说明》等。[8](p.209)10月1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选举李景林为自治区政协主席,马思义(回族)、袁金章、李冲和、何义江(回族)、洪清国(回族)为副主席。[8](p.213)

  1958年10月24~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银川召开,25日,会议选举产生了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刘格平(回族),副主席马玉槐(回族)、吴生秀、王金璋、王志强(回族)、马腾霭(回族)、郝玉山、黄执中,正式宣告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设在银川市,下辖固原专区、银川市、吴忠市和永宁、贺兰、惠农、平罗、陶乐、宁朔、灵武、金积、盐池、同心、中宁、中卫、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泾源17县,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5%”。[10]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派出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为团长的代表团前来祝贺。林伯渠在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讲话,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回族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个政策的巨大优越性”。[8](p.214)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社论,27日,《解放日报》刊发专刊,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不仅是宁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宁夏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宁夏历史的新纪元。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生产总值只有3.29亿元,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基础设施十分落后。”[1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宁夏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业部门由少到多,初步奠定了发展的基础。1958~1960年,从外省市来宁夏支援建设的人数达到23万多人,基建投资总额达5.3亿元,建成了一批煤炭、电力、机械、轻纺和建材工业,又从上海、南京等地迁入了一批小型企业,[12]初步奠定了宁夏工业发展的基础。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使宁夏和全国的铁路连为一体,加快了宁夏和全国各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往沟通。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宁夏经济的快速发展。1966年与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48.9%,农业总产值增长49.6%,粮食总产量增长73.1%,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2](p.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夏农业经济开始振兴,1983年实现了由粮食调入省区到调出省区的历史性跨越。[13]

  从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陆续实施了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沙坡头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形成灌排水通畅、防汛抗旱设施齐备、水土保持加强、人畜饮水安全等成龙配套高标准的农业基础工程体系。至90年代,结合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宁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生态移民与扶贫开发。到2017年,“粮食生产‘十四连丰’,产量达368万吨,草畜、瓜菜、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农业品牌效应显现”。[1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开始对工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宁夏煤炭产量、煤化工产能迅速提升,外送电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银川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营,宁东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制烯烃生产基地。[15]到2017年底,“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353亿元增加到3453.9亿元,年均增长8.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64亿元增加到417.5亿元,年均增长9.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万亿元,是前五年的2.3倍,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14]

  (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生产总值只有3.29亿元,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5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58年增长了26倍和30倍”,“各族群众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1]宁夏北部为扬黄灌溉区,是享誉中外的“鱼米之乡”,但南部山区经济欠发达。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宁夏在南部山区建成10余个扶贫扬黄工程,解决了7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在红寺堡建成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区。近年来,自治区政府坚持实施民生计划,每年为人民群众办30件实事,地方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16]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经验在全国推广。2012~2017年,“完成生态移民39.8万人,累计减贫71.9万人,贫困发生率五年下降了16.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由50.7%提高到5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507元、6776元增加到29472元、10738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9.6%”。[14]人民群众吃、穿、用、住、行的品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渐合理,幸福感明显增强。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保护、治理、建设,宁夏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改善程度名列第二。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9天,比2016年增加4天,“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73.3%”。“石嘴山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吴忠智慧城市、固原海绵城市、中卫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改造建设美丽小城镇26个、美丽村庄126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改厕3.2万户、阳光沐浴工程20万户,5个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14]

  (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宁夏是汉、回、满、蒙古、苗、壮、藏、朝鲜、东乡等46个少数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2017年末,全区常住681.79万人,汉族人口为428.45万,回族247.57万人”[17]。群众信奉的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6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及时、稳妥地处理了在民族宗教领域出现的敏感问题。宁夏各级党政组织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把宗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检查党的宗教工作原则、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从自治区党政机关到基层乡村、社区齐抓共管,努力促进各教派之间和教派内部的团结,维护了宗教领域的长期稳定,对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违法分子依法给予及时、有力地打击。此外,每逢穆斯林群众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各族干部职工放假2天,党政领导到清真寺和宗教界人士、穆斯林群众家中进行慰问。2009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宁夏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执行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18]2017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着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和宗教工作走在全国前列。[19]现在,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已成为宁夏最亮丽的名片,不仅促进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是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949年解放时,宁夏没有一所高校。1958年,随着自治区的成立,先后创建了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宁夏医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到2006年底,宁夏完成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实现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自2001年起,自治区先后建成了100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按照“一流的条件、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建设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宁夏育才学校,“这两所学校全部面向南部山区以及移民吊庄地区招收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免收学费、住宿费,并为每个学生每年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助”。[20]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覆盖城乡的免费义务教育。截至2017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3406所(含小学教学点552所),教职工104220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46%,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7.0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3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95%,小学六年巩固率为96.02%,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5.02%”。[21]

  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科技人员只有2000多人,在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及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下,宁夏的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先后引进院士119人、知名专家338人,全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达3.12万人。截至2017年底,宁夏已经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重点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4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5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自治区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62个。[22]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近年来,宁夏加大投入,制定了一系列引进、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快速崛起,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科学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并先后创办了《宁夏社会科学》、《回族研究》等期刊,编撰出版了《西夏简史》、《同音研究》、《夏汉字典》、《党项与西夏资料汇编》、《回族简史》、《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中国回族》以及《宁夏通史》、《当代宁夏史通鉴》、《当代宁夏日史》、《当代宁夏历史纪年》、《中国共产党宁夏史》、《宁夏通志》等史志著作,整理出版了《中国回族古籍丛书》等典籍资料,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自治区成立时,为改变宁夏缺医少药、疾病肆虐的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各地,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选派了一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支援宁夏,建立了宁夏医学院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建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彻底改变了宁夏缺医少药的状况。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处理、医疗救助“五个全覆盖”。截至2017年,宁夏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272个、卫生技术人员49714人,分别是1958年的5.2倍、4.6倍,守护民众健康的能力明显增强。[23]

  60年来,宁夏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张贤亮、石舒清、郭文斌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作家,还诞生了享誉全国的“西海固作家群”。自治区先后创办了《朔方》、《通俗文学家》、《六盘山》等文学刊物。著名书画家胡公石、吴善璋、刘正谦、曾杏排、张鲁、张少山、胡正伟等的作品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遵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目标要求,宁夏着力打造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新建了宁夏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固原体育馆、宁夏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全覆盖、公共文化场所全免费。中共十八大以来,创排《花儿声声》等精品剧目44部,全区83个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2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贺兰山》在央视热播,《神秘的西夏》还被评为2015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之一。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由2012年的54家增加到2016年的9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51.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4.36亿元。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试验园区1家;评选命名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示范基地53家、示范户66家、特色村镇5个,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24] 

  三、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宁夏回族自治区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路程,回顾和总结其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对宁夏的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60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自始至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宁夏工作,对宁夏的工作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这是宁夏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成就的决定性因素。自治区成立之初,中央划拨巨资修筑包兰铁路,结束了宁夏没有铁路的历史,使宁夏与全国铁路连成一片;成立了宁夏大学及其他大中专学校,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成使宁夏的播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农业迅速发展。

  1958年11月18日《宁夏日报》报道:“从北京、上海、河南、陕西等地迁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移民已有14万人,其中绝大多数移民被安置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银川地区。银川各级党政机关妥善地采取集体和分散的办法安置移民,先后迁来的近10万移民在当地群众积极帮助下,全部建起自己的新家园”。[25]除台湾、西藏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建设者来到宁夏,充实到各地区、各行业,支援宁夏的建设。一批工厂整体或部分搬迁至宁夏,一批工程技术人员、熟练工人随之而来,对宁夏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08年,为进一步支持宁夏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从政策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6]2016年7月,习近平视察宁夏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为宁夏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宁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才得到迅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证明,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地区团结和发展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二)必须把发展地区经济放在首位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关键。宁夏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南部山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回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宁夏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新路。自治区先后五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连续七年实施固原重大项目大会战,实施了生态移民、危窑危房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使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6%。在工业方面,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纺织、新能源等新型工业集聚发展,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14]2017年,宁夏“生产总值达3453.9亿元,分别是1978年和1958年的266倍和105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917元,分别是1978年和1958年的138倍和289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9472元和10738元,分别是1978年和1958年的85倍和93倍”,“所有县市通高速、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一批事关宁夏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银西高铁、中兰高铁、包银高铁正在加快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城镇化率达到58%。[27]

  (三)不断完善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6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不渝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与学习宪法、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不断筑牢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根基,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深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自治区成立60年的历史证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制度保证,维护民族团结与宗教和顺是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60年来,宁夏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始终把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长远大计,始终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着力点,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夏实际、具有宁夏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四)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宁夏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中实施了一些差别化政策,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笔试加分的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数。在自治区党校,每年都要招收100名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与此同时,宁夏还有计划地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实践锻炼。[28]截至2015年6月,“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25%左右”。[29]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

  60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共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篇章。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把发展地区经济放在首位,坚持依法治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深入研究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解决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阔步前进!

  [参引文献]

  [1]李涛、鞠鹏、李刚:《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前进?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16年7月21日。

  [2]《当代宁夏日史》编审委员会、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国史学会编:《当代宁夏日史》第1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3]《当代中国的宁夏》,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版,绪论第3页。

  [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一,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1页。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0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8页。

  [6]《宁夏百科全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2页。

  [7]《宁夏通志·民族宗教卷》,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350页。

  [8]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宁夏史(1949.9~1978.12)》,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9]《关于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议案》,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12/content_5000360.htm,2018年3月16日。

  [10]宁夏国史编审委员会、宁夏国史学会编:《当代宁夏史通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11]贺国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9月24日。

  [12]袁进琳、汪建敏主编:《宁夏经济管理纵与横》,阳光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13]梅廷彦主编:《宁夏投入产出应用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14]咸辉:《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6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宁夏日报》2018年2月5日。

  [15]《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宁夏日报》2011年1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宁夏日报》2016年3月4日。

  [16]《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宁夏日报》2016年3月4日。

  [17]《2017年宁夏常住人口682万人》,《宁夏日报》2018年2月4日。

  [18]《李长春参加宁夏团审议》,《宁夏日报》2009年3月8日。

  [19]石泰峰:《振奋精神 实干兴宁 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 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宁夏日报》2017年6月12日。

  [20]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执政中国·宁夏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21]《宁夏回族自治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网,http://www.nxtj.gov.cn/tjgb/2017tjgb/201805/t20180510_90663.html,2018年3月16日。

  [22]宁组宣:《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共产党人》2017年第24期。

  [23]《利民之事 丝发必兴——宁夏奋进60年巡礼之民生保障篇》,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23/c_129938728.htm,2018年8月25日。

  [24]《宁夏文化建设:春风化雨 润泽精神家园》,《宁夏日报》2018年8月17日。

  [25]银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银川移民史研究课题组编著:《银川移民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页。

  [2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8年第27号。

  [27]《宁夏回族自治区6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庆祝活动发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7601/38882/index.htm#1,2018年8月31日。

  [28]《宁夏多渠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宁夏日报》2014年9月28日。

  [29]《宁夏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25%左右》,《新消息报》2015年6月20日。

  [责任编辑:郑珺]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5期

  [作者简介]郑彦卿,编审,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750021。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