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三反”“五反”运动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但切入点或研究视角,相对集中在运动的决策动因、相关政策、作用和启示等几个方面。关于“三反”运动,多数人将其视为一场专项的反腐败斗争,但也有人提出,它还是一次整党,一场旨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自身建设运动和反对资产阶级腐化堕落思想和行为的斗争,也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关于“五反”运动,多被视作“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的一场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主要针对的是“整个城市经济中的贪污腐化现象”。在对“五反”运动意义的判定上,学术界存在一些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在运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特别看重群众运动方式,导致轻视法律和法制的作用;由于存在对不法资本家处理过重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和经济建设的展开,因而“是一个‘失大于得’的运动”。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否定“五反”运动的观点大都停留在泛论的层面上,缺少必要的理论分析和事实依据,因此缺乏说服力。他们指出,中共中央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展运动的过程中,既反右又反“左”,严格掌握了政策界限,特别是正确处理了同没有“五毒”行为或者“五毒”行为较轻的资本家的关系,从而达到了“以斗争求团结”的目的;既注意预测运动可能达到的正面或者负面效果并相应做出政策调整,又注意正确处理和把握政治运动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从而使运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参见张俊国《“三反”“五反”运动研究述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