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四个视角:(1)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包括土改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统一财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公私经济地位及比例的变化,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快速完成,农村互助合作发展迅速,以及国防形势对工业化的迫切需要等;(2)理论认识,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些特性,对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和制度设计,以及领导人的思想方法等;(3)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即将“一化”同“三改”联系起来考虑;(4)国际环境,即苏联答应提供援助。由于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分歧。有人认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搞早了,脱离了当时的国情。但多数学者认为,提前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当时来说,是抓住了时机,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历史发展需要的英明之举。在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反映了当时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性,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是“受了民粹主义的影响”。“民粹主义”是指那种“可以从农业国家跳过资本主义(跳过工业化)直接到达社会主义”的思想,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从未想过要“跳过工业化”。新近有学者运用具体的文献和史实进一步说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本身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所决定的。(参见赵士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原因研究述评》;刘建国《关于建国后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有民粹主义影响问题研究述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