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若干前沿问题
关于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
发布时间: 2009-06-30    作者:李文    来源:《新华文摘》2008年第12期 2009-06-30
  字体:(     ) 关闭窗口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链,凡赞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学者,大都也对建国初期的工业化道路选择和经济体制选择持肯定态度,反之亦然。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战略和体制是从马克思、从苏联照搬照抄过来的,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效益的低下。但多数学者认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选择是落后农业国赶超先进工业国的必由之路。新近的研究,进一步将这一选择与苏联答应对华提供援助联系在一起,认为如果没有苏联的实际援助,中国不可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也就不可能决定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而只能按照既定方针,继续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同样道理,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虽有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和苏联的榜样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快速工业化的需要,是为了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里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观点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代价和计划经济体制在效率上的缺陷,只是强调,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劣要历史地看,不能因为这一战略和体制在实行后期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弊端而抹杀其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也不能因为今天需要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而否定以往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况且,中国从苏联引进计划经济体制时,比较重视自己的经验,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因此,认为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就是从某种理论出发、完全照抄照搬别国模式的看法缺乏事实根据,是站不住脚的。此外,学者们对共和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业化思想和实践探索,也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参见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及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钟瑛《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