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53年并推行长达30余年的粮食等主要农作物的统购统销,是新中国经济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原因与过程,是这一研究深入展开的逻辑起点。学者们在讨论中,大都提到1953年前后出现的粮食危机,认为这是导致政府推行统购统销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工业化战略的确立,则是造成粮食需求量迅速上升的重要原因。统购统销的推行与工业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认为,统购统销不但是为了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而且也是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重要渠道,并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也有学者对通过统购统销为工业化获取资金积累的说法提出疑问。他们通过测算,认为以往的研究夸大了国家对农业剩余的索取。统购统销在保障供给、支持建设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学者们对此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是突出的,不利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强化政府对生产的干预,加重了农民负担。还有学者指出,统购统销加速了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进程,对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起了关键作用。(参见王丹莉《统购统销研究述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