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造和批判运动,主要包括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此后几年陆续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以及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胡风文艺思想等的批判。学者们对这些运动的研究,既注意到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注意到中共对知识分子认识的转变和政策调整的曲折性。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思想改造”问题,既非建国后才提出的,也不只是针对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基本目的是要将广大知识分子转化为新中国各项变革和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也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广大知识分子中肃清封建主义流毒和帝国主义奴化影响,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和学习,是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但是,由于这些批判和改造以政治运动形式出现,所以存在混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界限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深刻的。关于这些事件,近年也有不少亲历者的回忆文字问世。有学者提出,史学工作者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要警惕某些文字中所掺杂的个人恩怨。(参见孙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述评》;刘建美《电影<武训传>批判运动研究述评》;刘仓《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研究述评》;张星星《胡风事件研究述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