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近三十年来,对这一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在1988年和199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和20周年之际,中央和地方都有纪念活动和规模不等的学术研讨活动,催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关于三中全会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对邓小平和陈云等党的领导人为此而做出的卓越贡献,大家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从学者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高度评价。学术界普遍认为,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际上为三中全会定了调,可以视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但对这一报告的起草过程和起草者,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此外,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比如,有人认为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有人则认为三中全会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初步确立。再如,尽管学术界普遍以三中全会作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认为,新时期的起点应当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三中全会前的两年并非“徘徊不前”的两年,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即始于此,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显示学术界对三中全会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参见李正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述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