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实践 >> 治国理政关键词
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6):五大发展理念 引领发展实践的“指挥棒”
发布时间: 2017-06-02    作者:    来源:人民网 2016-02-03
  字体:(     ) 关闭窗口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这样概括“五大发展理念”。

  读懂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更好读懂转型中的中国,而且有利于准确把握未来中国。

  新理念新表述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仅在国内的调研中,习近平就曾50多次提到“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某一方面,涉及经济、民生、生态、科技等多个领域;而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作为整体概念出现后,习近平则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2016年新年贺词、亚投行开业式、调研重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等场合,先后10余次提及“五大发展理念”。

  不仅如此,在重庆调研时,习近平还给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词语都配上了一个动词: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为何如此重视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五大发展理念绝非凭空产生,它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五大发展理念已经开始成为引领当下中国发展实践的“指挥棒”,考验着各级干部能否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态势新思路

  为什么提出新理念?时势使然。

  2015,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6,则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一方面,未来5年中,中国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中国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考验。

  用习近平的话说,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从内部看,中国迎来“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传统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的边际效应在递减,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也在增加;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高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减弱,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则在加剧,需要通过新的发展模式提升竞争力。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中国变得更好。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解决当下问题的一时之计,更是推动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

  新任务新实践

  泱泱大国,发展不易。要贯彻好这样的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比如创新。中国虽然已是制造业大国、贸易第一大国,但并非制造和贸易的强国。国人充盈的消费力下,奔赴海外购买马桶盖、电饭煲、奶粉、保健品等,就给中国提出了非常现实的创新要求;而在日用高科技领域,中国也依然缺乏最前沿的技术和革命性的创新。因此,无论“互联网+”、大数据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为了解决原创不足问题而提出的长远计划。

  比如绿色。整个大北方的雾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会呼吸的痛”;土壤、水、重金属污染,也是考验中国的重大课题。谈到长江经济带,习近平专门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出台,也是要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前取得兼顾和平衡。

  比如开放。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需要在许多层面与世界接轨。在中国,在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率先进行自贸区“压力测试”;“一带一路”、亚投行、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则体现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不仅有经济合作,更有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合作。

  当“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必然可以期许一个更好、更健康,也更有活力的中国。(记者 申孟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