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
中国发展之路决不是西方翻版
发布时间: 2010-09-10    作者:白云乡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日,美国和欧洲某些学者连续在媒体上发表言论,把“北京共识”归入他们所说的中国民族主义范畴,并冠以“经济民族主义”之称。甚至说,所谓“北京共识”从来就不存在,“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无非是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在新世纪的翻版”。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无知妄说。

                               

  众所周知,今天的美国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但它消耗的世界自然资源已近三分之一。同样,整个西方国家人口总和仅为世界的七分之一,但消耗的世界自然资源已超过四分之三。这就是说,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消耗、独占并最终吞噬地球资源为基本前提的。

  如果中国、印度,加上本世纪都会达到上亿人口的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十几个国家都模仿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走向失控,资源有限的地球将在人类消费主义的狂潮中彻底摧毁。有人做过推算,仅“金砖四国”加上南非,如若达到今天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量,那就“需要”有2.5个地球。如若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达到上述人均资源消耗量的水准,那就“需要”把今天的地球扩大7.5倍。仅从这个角度上说,今天的人类已经不是要不要重复西方工业化老路的问题,而是怎样幡然悔悟、尽快终止这种发展模式的时候了。看看那些板结的土地、无水的河床;看看那些蚊蝇不死的暖冬,狂傲无羁的洪峰和油污泼洒的江河湖海;再看看那些成群结队“自杀”的鱼类和鸟群……终结西方发展模式难道不是势所必然吗?

                               

  接下来就说说“北京共识”。其实,对中国人来说,西方政经界和学术界某些人承认不承认“北京共识”无关宏旨。中国的不少有识之士甚至表示对“北京共识”的提法应该慎重对待。不仅如此,就连中外大众媒体都在使用的“中国的崛起”这种说法,中国官方也极少提及。因此,现在问题之关键不是对“北京共识”的承认与否,而是承认不承认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存在。

  说得再深一点就是,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区别于西方文明西方文化的另一种文化类型。因为正是不同的文明文化类型才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事实上,无论是某些西方人的无知,还是某些国人的自贬,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中华文明却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文明还在一天天光大弘扬,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更多地融入了人类文明的大潮。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是中华大地的硕果、是长江黄河浇润的珍珠、是五千年岁月的恒产与财富。我们经过洪荒时代,就有了制伏洪水疏通河道的大禹;我们有过专制的王冠,就有了踏着蒺藜捣碎王冠的豪杰;我们误食过鸦片,就有了气壮山河销烟的烈焰;我们的家乡摆过吃人的宴席,就有了掀翻宴席的斗士;我们有过时而联通四海时而闭关锁国的徘徊,就有了睁眼看世界和勇闯世界的胸怀。历尽潇潇秋雨、漫漫风雪,经过千古兴亡,中华文明至今仍得以保存,这一明显的事实不正说明它的顽强活力和不竭的再生基因吗?凡是不存偏见、见解通达、眼界开阔的人,谁又能无视与漠视呢?

  可以说,在中华文明土壤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迄今为止对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唯一能够产生深刻冲击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的现代化究竟能为人类贡献些什么,这是随着中国崛起,东西方人们都在同时思考的问题。我以为,现在就下结论当然为时尚早,但有些事实却可以为我们找到答案的端倪。

                               

  比如,中国与非洲近些年来互惠互利的成功合作。这种合作正在为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新架构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尽管迄今仍有一些西方人士怀着各种心态对此提出质疑,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这种关系背后所蕴含的更广泛的意义。

  最近,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就预言:“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很可能促使21世纪成为非洲的世纪”。不久前,在有300多位政治商业精英参加的开普敦全球论坛上,与会者都注意到,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是中国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具吸引力。多数与会者认为,“在过去几年中,非洲各国政府不但领略了西方经济的不稳定,也在亚洲的经济高速增长中找到了更好的模式。促使中国经济20年增长的引擎‘经济特区’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整个非洲大陆。”“非洲各国所以能对中国抱有持久的友好感情,并不仅仅是由于中国曾经给予这些国家大量援助,而且在于中国与其建立真正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非洲再也不是全世界的慈善集散地和被施舍的乞丐大陆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仅仅走过30年,这当然只是历史的瞬间。因此,把这“瞬间”概括为“北京共识”,实非必要。事实上,成熟的中国人对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模式和共识都没有兴趣,更不会把自己的经验强加于人。我们仅仅承认世界发展的多样性,我们也仅仅是对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充满自信。

  一百多年前,英国驻印度总督寇松勋爵曾经说过:中国就像是一所永远拿不到学位的大学。我以为寇松只说对了一半。对于那些愿意到中华文明的宝库中寻奇探秘的人来说,对于那些深知必须学会与中国人和平地生活在同一星球的人来说,中国会主动揭开自己的面纱,并以泱泱大国的礼仪授予其“学位”。但对那些既无知且傲慢的、不断向中国泼脏水的人,中国这所大学不但永远不会授其学位,而且会取消其入学资格。

  词典:北京共识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篇调查论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为“北京共识”。

    1. 时代主题转换下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2. 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3. 吴敬琏:中国发展道路与中国改革
    4. 朱成甲:中国发展道路与“先驱者”的历史光辉
    5. 用世界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发展道路
    6. 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探索
    7. 从邓小平改革观看中国发展道路
    8. 根植于中华沃土的中国发展道路
    9. 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梦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发展道路创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