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论速递
钟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蕴含的系统性逻辑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2-25    作者:钟瑛    来源:团结报 2021-0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实践遵循,由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议》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并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四大方面作出了纲领性的战略部署。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其核心在于,在国家的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框架的构建和创新环境的形成,着重培植和建设一个有创新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持久有效地激发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其蕴含着创新精神、技术创新与制度供给、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逻辑关系。

  民族创新精神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源所在

  创新精神是创新力的前提,创新力的大小体现着创新精神的强弱。尽管创新基本上属于精神领域,但是它绝不是人的头脑中自发自然的产物。正如历史上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自发的和无代价的,而是制度所提供的激励机制作用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要强化忧患意识,引入“他律”的竞争机制,促使经济个体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当国家的忧患意识渗透到了国家内部时,经济个体的自我意识就会觉醒,而自我意识正是竞争机制发生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民族的创新精神就孕育在其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必须结合先进技术引进,以自我创新为主;必须以创新的态度对待传统和外来文明,具有全球视野。世界各国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齐头并进、平衡发展的,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发展程度不等的问题,而且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果不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不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就有可能步步被动,永远落在别国之后,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技术创新与制度供给具有辩证关系

  政府体制的改革可以改变制度供给不足,从而对技术创新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在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政府是最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也有能力采取行动改革制度供给不足的状况。政府的供给意愿与能力决定着技术进步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因此,政府首先要着力自身体制改革。由此,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必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定竞争规划、纠正“市场失灵”的“调控者”;政府还应从一般的“经济人”转移为把技术进步当作战略变量的“战略家”。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在既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不放松“看得见的手”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只有当“看不见的手”失灵时才动用“看得见的手”。同时,制定和完善市场“游戏规则”,自己率先遵守这些规则,接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再一方面,政府必须作出包括宏观调控、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法的限制、社会“公共物品”以及科教体制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安排,为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由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创新行为分析的系统论来看,各类创新都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技术创新与制度供给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并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是市场经济的深层次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就是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国一区竞争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活跃程度与绩效的差异上。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包括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增强的重要标志。由此,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损失浪费减少、经济结构优化、规模经济效果显著。经济整体素质的改善,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由此,应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整个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产品结构的优化只能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创新。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关键是使朝阳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加活跃,限制夕阳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一个兼有创造和破坏的过程,它破坏已经过时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创造新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和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从而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由此,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总而言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共中央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对中共十八大作出的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部署的始终坚持与持续推进。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作者系民建会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