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论速递
谢伏瞻 :新中国70年经济与经济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19-10-24    作者:谢伏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10-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成功探寻出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7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70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始终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在总结历史经验、回应时代主题、探索未来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先后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新发展理念,作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大战略决策,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并在历史性变革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书写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一、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极大提高。1952—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长到90万亿元,增长约174倍,年均增长8.1%,占世界总值的比重从1960年的4.37%上升至2018年的近1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自2006年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第一位。

  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我国三次产业比例从1952年的50.5∶20.8∶28.7,变为2018年的7.2∶40.7∶52.2,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跃升,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一些领域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彻底改变了科技水平全面落后的局面。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我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2018年的59.58%,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要战略的推动下,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我国已经建成发达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2018年,我国移动宽带用户达到13.1亿户,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阔步迈向全面小康。1949—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元增加到28228元,实际年平均增长6.1%。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小康型向富裕型、享受型转变。脱贫成就亘古未有,按照世界银行标准,1981—2015年我国贫困人口规模从8.8亿人减少到960万人,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世界减贫的直接贡献达到76.2%。

  从相对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不断扩容,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方针,采取财政、商业、货币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有效稳定了经济局面,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一片废墟上迅速而全面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快速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验借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党中央以非凡的战略思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观大势、谋大局,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态势怎么看和经济工作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与研究内容,科学有力地指导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

  第二,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促进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形成和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稳”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调要保持对经济运行中各类矛盾和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守住底线,及时化解矛盾风险。在“进”的方面,党中央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极大地凝聚起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基本确立了改革的主体框架,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展现了新作为、实现了新突破。

  第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强调要顺应并引领经济全球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不断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注重发挥各种经济成分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新中国经历了长期探索。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为了实现赶超,确立了优先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的战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之受苏联模式和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影响,逐渐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成以“国有制+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体制对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不适应,“统得过死”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结构扭曲,反而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科学总结所有制探索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产权保护、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与平等发展等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了完整的“两平一同”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两个毫不动摇”理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2016年和2017年,我国相继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以及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把“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把“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还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特别是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针政策的三个“没有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立场和决心。

  伴随着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地位等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创新。

  四、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贯穿于70年经济体制演进和经济研究的全过程,是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主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节制资本”的原则下允许其他经济成分和商品经济的存在,逐步增强国家计划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随着“国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实行物资切块分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政府计划指令完全代替了市场机制。其间,虽然多次调整中央和地方、条条和块块的管理权限,但都没有触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我国积极调整政府职能,以坚韧的改革精神破除制约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藩篱,建立完善市场体系,有效发挥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出新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予以强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是新中国70年经济和经济理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为新时代树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理念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一条宝贵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总纲。新中国成立后,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出发,党中央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以生产资料的生产促进生活资料的生产,丰富了民生日用产品的供应,对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受多种因素制约,没有正确处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没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资源投入产出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在领导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强调共同富裕目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包括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内涵,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立足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中央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六、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70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科学地扬弃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凸显出来。党中央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开展了淮河、长江、黄河和海河流域治水工程。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集中凸显,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党中央开始着力推动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环境保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以“生态文明体系”构筑集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推动中国由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引,而且为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在逻辑上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绿水青山是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永续和持久供给的前提和基础,也包括在环境阈值内永续持久容纳、消化和吸收环境污染的潜力和耐力。另一方面,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是事关人类发展的主题,以往那种GDP至上、把发展和保护割裂乃至对立起来的发展观,以及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延续了;好的经济质量也是好的环境质量,好的环境质量能够促进和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 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这奠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价值理论基石,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重视资源全价值、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

  七、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推动全球化进程

  新中国70年的历程充分表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党中央在领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历史规律,深入分析对外开放的机遇与挑战,创立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理论、新理念,引领和推动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艰难的国际环境,我国形成了独立自主发展国民经济的理论,建立起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我国还通过对外援助的方式,积极与一些亚非拉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往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与格局日臻完善。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战略判断,继承和发展了“三个世界”理论,为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外开放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突破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思想束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化和发展,对外开放理论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构建起全面开放理论与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确立为五大新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与此同时,我国发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种反对霸权主义、不采取海陆对立“两分法”视角的国际公共品供给模式,形成了涵盖国际经济、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创新型理论框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体理论上升到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高度。面对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抬头,我国坚定支持多边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我国不谋求贸易顺差,主动扩大进口,带动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稳步增长。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也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成立亚投行、丝路基金和金砖银行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我国于2018年专门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对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支持。这些措施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与零和博弈思维,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既充分吸收对外开放经典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又不断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展望新时代,我国将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结语

  总结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成就,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与启示,本文总结了其中至为重要的“六个坚持”。这“六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新问题新挑战、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的理论指导,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纵观历史,大国崛起不仅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更要在经济理论上作出原创性的重大贡献,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济发展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还表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往往伴随着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回首过去,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创造了人间奇迹,但还需要关于中国发展的经济学说对此作出充分的理论阐释和解答,需要广大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深化研究和深入总结。放眼未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正确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本文全文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