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成就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
发布时间: 2017-08-11    作者:李琦    来源:党的文献 2017-0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大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大势,在保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连续性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举措,丰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对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背景和形势:两岸交流继续深化,但也面临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在这一历史性新阶段,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参见《人民日报》2015 7 21日。)从国际上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巩固,但国际政治博弈日趋激烈,既有有力合作又有复杂竞争,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整体面临下行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又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窗口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此,党中央提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3页。)党中央明确阐释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局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主张,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作出了一系列新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大背景。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44页。)并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样一个时间表,把完成统一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积极创造条件,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步骤,是我们党现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总体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岸关系延续了 2008年国民党重新在台湾地区执政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上实现两岸关系历史转折、步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以来的持续发展态势。

  两岸经济合作得到扩大深化。继 2010 6月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之后,2012 8月签署《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2013 6月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的商谈也随后进行。两岸金融机构 2009 11月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监理备忘录》后,2013 2月两岸货币清算正式启动运作。此外,2008年后至今,为帮助台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陆先后出台一系列对台惠民措施,加大对台工业品和农产品采购力度,受到台湾各界欢迎。至 2015年底,两岸贸易总额达 1885.6亿美元。大陆批准台资项目2962项,实际使用台资 15.4亿美元;大陆相关部门批准赴台投资企业、项目 95个,投资金额4.36亿美元。(参见《马晓光回顾 2015年两岸关系发展成果,展望2016》,中国台湾网 2016 1 27日。)两岸各界大交流格局基本形成。2008 6月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恢复商谈后,至 20158月共举行了 11次事务性会谈,签署了 23项重要协议。2013年两会开始进行互设办事机构商谈。2009 8月,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实现,两岸民众交流蓬勃发展。从 2010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地。2015年全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达 985.61万人次,其中台湾居民来大陆 549.86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 435.75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两岸定期客运航班增至每周 890班。(参见《马晓光回顾 2015年两岸关系发展成果,展望2016》,中国台湾网 2016 1 27日。)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两岸双方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积极措施,妥善处理了一系列复杂问题。经由两岸协商,在符合一个中国原则和有关国际组织章程的前提下,2009年以来,中华台北卫生署应邀派员以观察员身份连续七年出席了世界卫生大会;2013年,中华台北民航局应邀派员作为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主席客人列席了当年的大会。2014 2月、6月,台湾方面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先后应邀实现互访,首次建立了两部门之间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201511月,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 66年以来的首次会面,实现了两岸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成就,两岸各界大交流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及为台湾人民带来的好处,都充分表明,台湾主流民意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多数台湾民众支持两岸交流合作。这也充分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互利合作、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参见《人民日报》2016 1 28日。)

  但同时,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着挑战。“台独”分裂势力始终在想方设法极力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发展,是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现实威胁。由于“台独”势力的蛊惑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台湾民众对台湾地位、两岸关系前途的认识存在扭曲和偏差。近期,由于台湾政局的变化,两岸关系出现重大不确定因素。2016 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新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至今未表明承认“九二共识”的态度,仅承认 1992年的所谓“历史事实”,表示要“维持现状”,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上给出的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对两岸交流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对当前的对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总之,2012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修订版),九州出版社 2015年版,第 93页。)党中央的对台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进行谋划和实施的。

  二、出发点: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实现这一构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中央在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统一进程的每一个阶段,在制定对台方针时,都始终坚持这一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指导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对台工作讲话中,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并多次强调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始终从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正是我们党坚持这一方针的鲜明体现。他指出:“只要两岸凡事都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考虑,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阻碍,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取得成就。”(《人民日报》2014 2 19日。)

  在当前,“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应当怎么去理解,其实质涵义是什么呢?对此,从习近平相关阐述中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其一,坚持维护一个中国原则。习近平明确指出:“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人民日报》2013 6 14日。)坚持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是习近平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反复强调“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最大的着眼点。也正因为如此,必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因其直接危及我国领土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巨大敌人。他提醒说:“‘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必须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不能有任何妥协。”(《人民日报》2013 614日。最近,他再次强调:“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政党、任何人、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分裂国家活动,都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人民日报》2016 11 2日。)

  其二,要坚持维护两岸共同的利益。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利益。”(《人民日报》2014 2 19日。)“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意志。 ”(《人民日报》2016 11 2日。)比如,我们不仅强调两岸共同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还多次表示,两岸也有共同维护钓鱼岛和南海诸岛领土主权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习近平还强调,只要“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大陆和台湾取得的每一项发展成就,都值得两岸中国人自豪”。(《人民日报》2013 49日。)

  其三,从未来发展方向这个角度看,“两岸关系发展是大势所趋”(《人民日报》2013 6 14日。),祖国统一是我国的根本利益,而和平统一则是两岸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习近平深刻指出: “‘统则强、分则乱’,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人民日报》2014 9 27日。)“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人民日报》2014 9 27日。)因此他强调,要“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奋斗目标”。“我们应该登高望远,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大趋势,摆脱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束缚,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日报》2013 6 14日。)为此他提出,两岸双方都要拿出诚意和行动来,“据此确定自己的路线图”(《人民日报》2013 6 14日。),规划和实施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可行的措施。

  强调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来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有着重要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目光远大、善于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谋划,也体现了习近平作为当今中国这个崛起大国领导人的政治胸怀和气魄。

  早在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两岸还处于政治隔绝、军事对峙状态,由于国际势力的深度介入,台湾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当此之时,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就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了国家最终将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他们作出了这样的深谋远虑:第一,由于当时大陆综合实力还弱,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要放眼未来,寄希望于下一代。第二,两岸统一的关键,是两岸综合实力的竞争。大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居住地区,其综合实力发展是解决两岸统一问题的关键。因此,要等待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两岸实力对比发生有利于我的转变。第三,无论两岸实力对比如何变化,实现两岸统一的首要选择都落到和平统一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改革开放以后,依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国家发展战略,同样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出发,邓小平逐步形成了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伟大构想。这时,两岸军事对峙结束,交流启动并不断深化。今天,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已发生历史性逆转。面对这样的现实,或许一些台湾人士还不了解或者没有适应大陆的崛起和两岸实力对比的巨大变化,一些人还顽固地做着“台独”的迷梦,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我们仍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但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已拥有前所未有的综合实力基础,掌握了更为牢固的主导权和更充分的主动性,所以在进行筹谋时才能更加从容,更加游刃有余。

  可以说,在现在的形势下,我们依然坚持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开展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就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重视和坚持,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而勇敢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三、总目标:两岸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面向台湾同胞,习近平特别提出希望两岸同胞“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以此为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予以详细阐发,引起海内外热烈反应。

  两岸共圆中国梦,并不是一个泛泛的鼓动性口号,而是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因为,中国梦本来就是“两岸共同的梦”(《人民日报》2014 2 19日。),是近代以来两岸同胞共同拥有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我们说的中国梦,就是这个民族夙愿的生动表达。”(《人民日报》2014 2 19日。)面对两岸共同经历的错综复杂的现实和历史,习近平真诚地强调,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人民日报》2014 2 19日。)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和前途始终是绑在一起的。他指出,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参见《人民日报》2015 9 2日。)“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习近平多次提出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竭诚合作,共同奋斗、共同分享,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同心实现共同的梦想。归根结底,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获益者。(参见《人民日报》2016 11 2日。)

  十分现实的问题是,两岸共圆中国梦,就必须面对两岸之间还存在着的诸多差异和分歧。对此,习近平坦诚地表示,这需要双方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例如,大陆方面会“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对于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际遇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强烈的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等,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给予完全理解。(参见《人民日报》2014 2 19日。)同时,他也特别指出,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参见《人民日报》2014 9 27日。)显然,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在精神情感上走得更近,也更有利于两岸平等协商,促进和平统一。习近平表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人民日报》2014 9 27日。)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从而实现两岸共圆中国梦,就必然要求走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从习近平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要走好这条道路,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点,如“坚持”“尊重”“共享”“协商”,即坚持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理解彼此心态、尊重彼此追求、共享改革发展机遇、进行平等政治协商等等(参见李琦:《中国梦理念对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理论的贡献》,《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 1期。),来共同思考和实施。当前我们对两岸交流合作的推动中,就充分地展示着对这些理念的坚持和追求。

  提出两岸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它以一种生动可感、令人容易接受的新颖方式,更加明确地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在我们党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谋划中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进行的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申和强调。.

  其二,它与中国梦概念的目标、阶段、路径等的一致性,清晰地显现出了一个与我们国家发展进程同步推进的时间表,彰显了我们党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对实现两岸统一的强大决心和高度自信。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经过鸦片战争以来 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人民日报》2012 11 30日。) 我们通过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展现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当我们充满信心地继续迈步向前的时候,面对两岸统一的历史任务,也有着强烈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其三,它也以一种亲切、平易、“温情”的态度,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向台湾同胞“释放”的浓厚“善意”、诚意和亲情。它向世界表明,我们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式,是在坚持原则基础上的“柔性”的路径,采取的是平等、协商、合作、分享、共赢的方式,而非强硬、高压、单边的方式,向台湾同胞充分释放善意、彰显诚意,体现了我们党独特而优越的工作方法和政治智慧,以及充分的文化自信。也正因为此,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倡议,在两岸尤其是台湾民众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积极回应,展示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

  四、底线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如果说两岸同心共圆中国梦,对两岸同胞而言,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广泛性、普遍性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见《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第 10页。)的话,那么“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底线或者说政治红线。如果将两岸共圆中国梦比作一个“同心圆”,那么,其半径和周长可以适当拓展,可以比较宽泛,然而其圆心始终是明确的、唯一的,就是“一个中国”,不容回避、不能含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海峡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35页。)。这是“九二共识”首次进入党代会报告,凸显了“九二共识”的共同认知在现阶段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的重要作用。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夯实共同政治基础,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人民日报》2013 10 7日。)这个政治基础,首要的就是指以“一个中国”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当前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首要的基础就是“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两岸关系政治基石”。(参见《人民日报》2013 6 14日。)2008年之后的 8年里,台湾国民党当局多次公开申明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双方形成一致的政治基础,达成基本政治互信,在此基础上走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但2016 5月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而蔡英文至今回避“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政治指向不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因应台湾政局逐渐发生的诸多变化,在提出两岸共圆中国梦的同时,习近平多次强调“九二共识”,把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性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

  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就是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对此,他富有针对性地作过多次深刻阐述。他说:“两岸双方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深化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只要这个基础得到坚持,两岸关系前景就会越来越光明。反之,如果这个基础被破坏,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人民日报》2014 2 19日。)他还指出: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没有“九二共识”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参见《人民日报》2015 5 5日、11 8日。)这些形象生动的表述,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民进党当局及其领导人上台前夕,习近平重申,“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参见《人民日报》2016 3 6日。)最近,习近平再次强调:“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认同两岸同属一中。他明确指出:台湾政局变化改变不了“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和核心意涵。承认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关系认定两岸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的立场不可能有丝毫模糊和松动。(参见《人民日报》2016 11 2日。)

  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九二共识”的阐述较之以前有了显著加强,对其意义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强调,有些表述语气应该说是很重的。对“九二共识”的强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目前两岸交流取得的许多重大进展,是在国民党当局执政时承认“九二共识”的条件下取得的,后来的执政者如果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共同政治基础,就会使两岸关系受到不利影响,造成两岸同胞包括台湾同胞的利益受损,那么这个责任只能由此时的台湾执政当局来负。这也清晰地表明,台湾地区的任何执政当局,如果自挟歪曲了的所谓“民意”,企图在回避甚至破坏“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还指望两岸“维持”和平发展的“现状”,只想从大陆方面获取经济利益,那是不稳固、不可持续的。坚持它,两岸关系将“稳坐钓鱼台”,携手共同发展;反之,就可能意味着停滞甚至“地动山摇”。亮明底线,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震慑。

  其二,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在台湾,不论是谁,不论哪一方政治力量,不论以前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一个中国,就有了交流、合作、平等协商的政治基础。这就为两岸各界同胞、各方人士在各领域交流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条件,对那些拥有民族感情、认同“九二共识”,为了两岸关系和全民族发展,识大体顾大局,真心希望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合作分享共赢、为台湾同胞谋福利的同胞和团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其三,我们的突出强调和坚持,也将提高一般台湾民众对“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定海神针”式的基础作用的清晰认知,加强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的力量,降低“台独”分裂倾向的民意支持,大大增加“台独”经营成本,进而削弱他们搞“台独”分裂活动的动力和能力。

  其四,假如民进党当局继续坚持不明确认同“九二共识”,那么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台湾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条件所获得的“国际活动空间”受到影响,也是可以预见的,而全世界都可以从这里看清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问题的实质和症结所在。虽然“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石地位是对两岸双方而言,但对它的强调也能在国际上更加强化台湾作为中国固有领土,以及中国政府对此态度的清晰认知,展示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追求国家完全统一的意志和能力,对某些外部势力意欲插手台湾事务、损害两岸关系、从中渔利的蠢动企图,也能起到敲打和震慑作用。

  五、实践举措:促进两岸各领域多方位交流

   2008年起两岸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后,以经贸为主轴的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维护这些成就,继续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互动和了解、促进合作共赢,以此达到两岸人心相近、人情相亲、相融相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习近平十分重视和着力思考的问题。他对如何加强两岸各领域交流作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关于两岸经贸合作,习近平表示,两岸双方都应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来思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应当本着两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参见《人民日报》2013 4 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后,习近平表示,这“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带来强劲动力和有利条件”(《人民日报》2014 5 8日。),我们愿意首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参见《人民日报》2014 2 18日、2015 3 5日。);愿意优先对台湾开放,并且对台湾同胞开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参见《人民日报》2015 5 5日。)。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对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和两岸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作用,习近平非常关注。他提出,希望两岸双方在该协议框架下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加快拓展产业合作、加快后续协议商谈进程,并抓紧商谈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互设办事机构等问题。在面对台湾出现所谓“反服贸运动”等情况时,他明确指出: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参见《人民日报》2014 5 8日。)

  对于台湾同胞希望更多参与国际活动的想法和感受,习近平予以理解和支持。他多次表示,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务实协商,对此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 8日。),包括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等问题,都是可以协商解决的。对于台湾方面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愿,他明确表示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参见《人民日报》2015 5 5日、11 8日。);同时也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 8日。)。

  习近平特别重视对台工作的实效性,要求在促进经贸合作过程中注重台湾各阶层各群体的实际感受,给台湾同胞带来真正的实惠。他提出,要为两岸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农渔民合作发展、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参见《人民日报》2015 5 5日。);深入了解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受益(参见《人民日报》2014 5 8日。)。总之,他希望两岸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两岸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 8日。)

  然而,现实情况是,在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已经十分频繁密切的今天,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对将来两岸统一的期盼却在下降,而对大陆的疏离感、隔膜感,希图“永远维持现状”的心理,在台湾民众中还较大范围地存在。那么是否我们的合作善意、我们的惠台政策就是无效的,甚至像有人担忧的那样将来会造成“和平分裂”“和平独立”?是否我们应该重新检视甚至改变这些政策呢?从习近平的阐述来看,显然不能作如此判断。

  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我们对生活在海峡对岸的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一家人”“骨肉天亲”,当然始终是要真诚相待、“释放善意”、惠施于人的,这毫无疑义。从长远来看,两岸统一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连接在一起的宏伟目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那么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共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在为将来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所以这是必须坚持的。当然,我们必须同时刻不容缓地坚持去做的,就是施展一切手段、尽一切努力,去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石,使它不受削弱和损害。这是站在全民族利益高度看问题所必然采取的态度。

  同时,面对今天“台独”分裂势力蓄意从小培养所谓“天然独”的一代的不利形势,应当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在青年,两岸和平统一的未来也在青年,促进两岸同胞合作特别是两岸青年交流,是对台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应当特别重视和加强。习近平对此格外重视,他面向两岸青年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加强深层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一家亲”的同胞亲情、厚植两岸同胞文化精神上的“心灵契合”,均离不开广大基层和青年的广泛参与、同心合作。因此,我们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两岸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 8日。)他还表示:我们愿意为台湾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参见《人民日报》2015 3 5日。)要为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他们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了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参见《人民日报》2016 11 2日。)

  因此,在两岸关系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仅不能放弃和停滞,还要迎难而上,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以更大的热情和耐心,发挥更多的才能和智慧,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做好对台工作,促进两岸交流全面展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六、重大突破:为破解两岸政治分歧逐步创造有利条件

  十八大以来,两岸在高层政治互动方面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大陆与国民党执政时的台湾当局双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就向台湾方面表示,两岸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对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他明确指出,这些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参见《人民日报》2013 10 7日、2015 5 5日。)这表明了习近平着力推进两岸政治议题的思路。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就是应努力构建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参见《人民日报》2015 5 5日。)十八大报告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关于“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的“三大希望”,即“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35页。)。习近平所说的“制度框架”,包含了这些重大政治内容。

  “制度框架”构建的层级和规格高,动作幅度大,两岸双方要进行复杂艰苦的谈判,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按照两岸原已达成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沟通协商原则,从小处着手开始做起来,管控形势、稳定局面。习近平指出,两岸双方应该通过平等

  协商、积极探讨,推动解决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各种难题,管控好矛盾和分歧。(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8日。)对此他还进行了具体指导和推动。如在 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在会见台湾方面人士时表示,对两岸关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见面交换意见。(参见《人民日报》2013 10 7日。)不久,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实现了互访,首次建立起两部门之间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

  2015 11 7日,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实现了两岸领导人 194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在两岸和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在这次会面中,习近平指出:7年来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希望台湾各党派、各团体能正视“九二共识”。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意志坚如磐石,态度始终如一。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方针和方向,他提出四点意见:希望两岸双方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英九也表示,“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要巩固“九二共识”,扩大深化交流合作,增进互利双赢。在此次会面中,习近平还提出了设立两岸热线的具体建议。他表示,这有助于双方及时沟通,避免误判,处理紧急问题。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沟通热线可以先建立起来。(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 8日。)

  这次两岸领导人“跨越 66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其形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两岸领导人坐到一起平等对话,宣示对“九二共识”的共同坚持,以及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决心,是两岸关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政治突破,意义十分重大。它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了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推进了两岸各领域交流

  合作的扩大和深化,凝聚了两岸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热情和力量,彰显了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 9日。)2016 5月民进党在台湾执政后,两岸一般性、民间性、事务性往来依然持续,两岸同胞交流未受太大的影响。但由于该党迟迟不明确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两岸双方政治互信基础没有得到稳定延续,一些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沟通渠道处于事实上的停滞状态,一些经贸往来,包括大陆游客访台活动等,已有减弱、下降迹象。对此,大陆有关方面在多个场合毫不含糊地讲:两岸的各类各界交往,包括城市之间的交往,均是建立在“一个中国”认同基础之上的,无此基础,一切免谈。民进党当局在不对“九二共识”明确表态的同时,却屡次要求大陆对台“释放善意”,大陆方面对此回应:“九二共识”既是我们的原则,也是我们的最大善意。只要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一个中国”,那些涉及政治涵义的交流就可以继续进行。

  最近习近平对来访的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再次表示:国共两党、两岸双方还存在着一些复杂的政治分歧问题。这类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只要有决心有诚意,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他还明确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也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国共两党可以就此进行探讨。(参见《人民日报》2016 11 2日。)

  目前,国民党已失去台湾地区执政地位。而回过头来看,我们努力促成的两岸政治互动的突破性成果,其价值更显弥足珍贵,彰显了两岸已取得的政治突破对于维护两岸合作交流发展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全世界都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习近平与马英九的历史性会面,是在马英九当局坚持“九二共识”、认同“一个中国”,两岸拥有基本政治互信基础上,大陆方面向台湾方面充分释放善意,才成功实现的,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两岸领导人会面并发表讲话,公开宣示了双方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政治定位的认同,使之更加明确、得到全世界见证,具有强烈的政治影响力和心理冲击力。可以想见,后继的执政者如果加以破坏,将会承担极大的政治和舆论风险,更重要的是必然会在现实中碰壁而“招实祸”。这样的鲜明对比,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而正确的选择,就实实在在地放在眼前。它对巩固两岸政治基础、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凝聚两岸人心、推动两岸平等协商的历史性意义,也因此体现得更为重大和深远。

  七、结语:攻坚克难,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进程

  总之,十八大以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形势,有着深厚扎实的基础,也存在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症结;有祖国大陆崛起的机遇,也面临种种挑战和诸多现实困难。因此,当前的两岸关系逐渐变得比十八大以前的一段时间复杂、敏感了许多。以丰富、多样、有效的应对之策,妥善处理当前的两岸关系,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也需要符合实际的精湛战术;既要有敏锐、迅捷、清醒的政治判断力,又要有从容、镇静的政治定力;既要有坚如磐石的原则性,又要有机动的灵活性;既要有大胆开拓的魄力,又要有细致耐心的工作方法。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台工作上所体现的高超政治智慧,使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巩固深化、和平发展。

  面对两岸关系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当怎么着手去应对和处置?首先就是要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所说的几个“不变”。其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3]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其二,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因此,我们要保持自身发展势头,同时要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做好台湾工作(参见《人民日报》2015 3 5日。),这一条也没有变。其三,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参见《人民日报》2016 3 7日。)这一条是习近平在 2016 3月全国两会上针对民进党即将执政的形势而讲的。在此次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在坚持原则立场基础上,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大两岸合作领域,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巩固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参见《人民日报》2016 3 18日。)

  这些阐述以及十八大以来直至今日的事实都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是连续一贯的,我们对台湾同胞的善意和“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始终是真诚的,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工作始终在积极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归根结底,就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对台方针不变,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的规划和目标不变。(参见《人民日报》2016 3 18日。)

  无须讳言,当前一段时间,受台湾政局演变的影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一些两岸交流合作的事宜,因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方向不明以及某些势力的阻碍而搁置,无法开展或继续推动。习近平对此明确指出,两岸双方都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 8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同胞的最大利益、美好

  生活而努力,这就是两岸最大的人心,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大潮。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两岸同胞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期待,我们不应让他们失望。(参见《人民日报》2016 3 7日。)面对新形势,站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上,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参见《人民日报》2015 11 8日。)

  当前,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采取切实措施,攻坚克难,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拓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不断积累和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作者李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北京 100017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