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争鸣
“中国特色”比“中国模式”的提法好
发布时间: 2010-04-13    作者:朱相远    来源:《北京日报》 2010-04-13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年来,国外一些媒体纷纷提出“中国模式”论,有的还认为“中国模式”优于“美国模式”,可供发展中国家示范。国内有些人也在谈论“中国模式”。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提法比“中国模式”的提法好。

  特色论与模式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发展战略思维方式。模式论就是确定事物的标准形态,一味模仿,全盘照搬,守成不变;特色论则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自我创新,不断发展。前者为形而上学,后者才合乎辩证法。我国在漫长的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凡坚持模式论就遭挫折与失败;凡坚持特色论就能顺利与成功。革命年代,有人要求照搬俄国革命模式,提出“为100%布尔什维克化而奋斗”,结果革命力量遭到近乎100%的摧残,几乎全部失败。后来毛泽东等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主张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特色论,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使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坦途。新中国成立后,又因照搬苏联模式,搞高度集权和计划经济,结果遭到严重挫折。邓小平坚持特色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对外国一切有用的东西,不是照搬而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吸收再创新。结果仅30多年,中国面貌就发生如此巨大变化。因此,中国成功的经验,实在是摒弃模式论,坚持特色论的结果。所以,我们从来不赞成别国照搬我们的经验。若非要将其称之为“中国模式”,那就是中国不追崇模式的“模式”。

  总结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史,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条正是反对模式论,坚持特色论的伟大成果。我们放弃苏联模式,又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模式后,向西方学习一切有益的东西,除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外,还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但我们反对全盘西化,反对照搬西方的各种模式,而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有条件、有选择地吸收其有益的成分,并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吸收融合再创新,为我所用,表现为中国特色。

  模式论与特色论差异至少表现为三方面:第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特色论强调特殊性;模式论却夸大普遍性,认为自己的“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第二,变动性与永恒性。特色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思想、体制虽有相对稳定的阶段性,但本质上却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这样才能保持时代特色。模式论则把某种模式,当成永恒不变的固定模式、终结状态。第三,多样性与一致性。特色论认为,世界政治上应是多极的,文化上应是多元的,人们的生活应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这就是“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模式论则认为世界应统一为一种模式,因他们重视一致性。由上可见,我们在理论上应当保持清醒,坚持特色论,强调“中国特色”。

  (作者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

    1. 中国学者反对西方“中国模式”论
    2. “中国模式”不能有效解释中国经验
    3. “中国模式”之我见
    4. 徐崇温:对“中国模式”,有四个误解
    5. “中国模式”问题研究述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