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争鸣
破解中国经济崛起之谜
发布时间: 2010-01-25    作者:陈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带来巨大的困惑,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启示。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中,中国话题成为最有争议,也可能是最有新意的话题。

  西方媒体说法与历史经验不符

  西方媒体以下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说法意在否定中国经济崛起带来新模式,看似抓住中国发展的某些特征,却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不符。

  廉价劳工论。该观点认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唯一优势在于中国的低劳工成本。然而,南亚国家(如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劳力成本比中国还要低,经济增长率却远低于中国。

  外资推动论。中国沿海地区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与吸引外资的成功有关。中国过去20年吸收外资总额世界排名第一或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人均吸收的外资远远落后。历史上人均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德国统一后转型时期的东德、匈牙利、波兰、波罗的海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却至今远低于中国和东亚。中国入世后,外资总额也不到国内投资总额的5%。投资主要来自国内企业、居民和政府的储蓄,而外资带进中国的主要是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因此,吸引外资的多少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外资。

  出口拉动论。西方观察家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归功于美国的市场开放和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然而,拉丁美洲国家资源丰富,符合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可惜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如东亚,技术进步尤其缓慢,始终没有摆脱“依赖经济”的困境。相比而言,中国经济没有陷人依赖经济的陷阱,技术进步超过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本雄厚的东欧。

   威权政府论。威权政府论解释中国奇迹的论据是“贪污腐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认为中国的基础建设速度比西方民主国家快得多,因为贿赂一个市长要比收买整个市议会便宜得多。假如专制权威可以保证持续经济增长,则东亚、南亚、拉美以及二次大战前的西班牙和土耳其,都不乏军事强权和专制政府发展经济的案例。但他们只有暂时的成功,且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事实上,当今的中国是最开放竞争的国家,社会秩序比某些发达国家还要安定。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是威权政府,低估了中国政治改革的步伐。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民营企业的成长对中国经济发展大有贡献,但产权理论把私有企业看成最优的制度安排却言过其实。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国企改制后的上市公司,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权,变为公有制下的激励机制,比西方以私产为基础的产权理论更具一般性和说服力。

  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知识的积累,发展则是知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没有后来者挑战的可能,否定知识的更新机制。然而,假如知识只是“干中学”,而非“试中学”,那么老牌工业国英国将仍然统治世界,没有德国、美国与中国的崛起机会。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民主理论。西方理论家一直看好“民主国家”’印度而非中国,理论依据是自由民主更符合人类的自私本性。然而,世界上民主制度运作良好的地区只有北欧,民主制确实保障了他们已有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富裕。即使美国,由于存在巨大的区域和阶层差距,议会民主制往往成为维护既得利益并阻扰社会改革的体制。巴西、印度、菲律宾的民主制无力改变大地主、大家族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和缩小贫富差距。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立竿见影,西方政府的财政政策却举步维艰,原因是发达地区的选民不愿补贴不发达地区的基础建设,怕企业出走到劳工便宜的地区。可见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议会民主制倾向于维护地区差距,客观阻碍国家整体的结构调整。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外交的逻辑
    2. 20世纪下半叶工农兵学哲学运动论析
    3. 苏联崩溃的原因:俄罗斯国内争论的若干结论
    4. “中共的正确领导是中国成功克服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因素”
    5. 改革开放30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初探
    6. 真理标准讨论补课探析
    7. 新时期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再探
    8. 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评
    9. 解放初四川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