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哲学反映了时代精神
发布时间: 2012-07-25    作者:高岸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7-18
  字体:(     ) 关闭窗口

  ——谈马克思的时代观

  1842年,马克思在给《科伦日报》写的社论中说道:“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哲学反映的是时代精神,“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没有充满智慧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伟大的时代精神。

  哲学是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作为人的认识模式和评价模式的观念系统。哲学作为时代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时代观、认识论和价值学说的统一,其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宏观的思维方式。同时,哲学的思维方式又构成了其他思维方式系统中的智力和智慧因素。以哲学为代表的智力和智慧因素,是思维方式的核心,体现着思维方式的总体水平,反映的是时代精神。

  时代性与主体性要有机统一

  马克思的时代观认为,时代性和主体性是有机统一的。在马克思那里,时代性和主体性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主义并没有否定启蒙运动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性目标;相反,共产主义社会是主体自由得以最大发展的社会,是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消除了一切不利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障碍,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恩格斯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

  时代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时代观不仅把启蒙理性所要实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理性作为共产主义的目标,同时也弘扬着启蒙理性所主张的工具理性。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是非理性的,它将导致经济危机,从而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共产主义只有实行计划经济,才能实现对土地、原材料等资源加以科学的管理和极大程度的利用。

   马克思认为,“消耗最小的力量”,就是极大发挥工具理性;“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就是在高度弘扬价值理性的条件下。不仅如此,马克思时代观所强调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既包含着一种对公平价值的追求,也包含着一种可计算性,是对盲目的、无节制的消费主义的取代,体现了理性原则。在马克思的时代观看来,共产主义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超越资本主义的矛盾。真正属于人的生活的时代,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异化劳动终止的地方。马克思把物质生产劳动看做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根基。物质生产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保障。物质生产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

   在马克思的时代观看来,要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不能仅仅诉诸“自我意识”的批判,从口头上倡导爱、幸福、平等,大声疾呼革命的词句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关键在于改变现存的世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斗争,才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胜利了的无产阶级才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对革命实践的高度重视是马克思时代观区别于注重意识形态批判的后现代理论时代观的重要分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1.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超越了西方经济学
    2. 马克思的若干论述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意义
    3. 邱耕田:从全面生产理论看“绿色化”
    4. 马克思的个体自主性思想
    5. 蔡青竹: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四大理论来源
    6. 创新驱动、经济的非均衡运行与马克思经济学时代化研究
    7. 陈玉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8. 马克思重要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9. 马克思历史总体观视度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历史意义
    10.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个人”视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