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援助发展史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经验及意义
发布时间: 2009-10-09    作者:齐德学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05 2009-10-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劣势较悬殊的武器装备,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战胜了高度现代化装备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曾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引起震动。中国人民志愿军何以能够坚持作战并取得胜利?迄今仍是许多国家研究这场战争的人们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总结其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如下各点:

  (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实施了正确的战争指导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以敏锐的洞察力,高瞻远瞩,顺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了正确的战争指导,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根本因素。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这场战争的正确指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预做防范准备,避免了被动临急应战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人民正在集中精力致力于治理长期战争造成的创伤,没有进行一场新的战争的计划,更没有同美国在朝鲜进行一场战争的计划。但在美国军队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侵入台湾海峡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估计到,由于美国的武装干涉,朝鲜战争已经变得复杂化,并有长期化的可能。为防范美国继续扩大战争、威胁中国大陆的安全,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则适时作出了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突击整训。这为后来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中国人民被迫出兵抗美援朝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避免了临急被动应战,并使志愿军一出手即获得胜利。

  2.确定了既的战争指导路线

  根据美军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高和志愿军武器装备严重落后的情况,在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时,毛泽东就指出: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1]在志愿军入朝之初,毛泽东又强调指出:我们应当从稳当的基点出发,不做办不到的事。总之,我们应当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2]要求志愿军从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志愿军遵循这一原则,在作战中,充分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作用,广泛调动广大官兵的作战积极性,既,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作战指导方针

  美军在越过三八线北进之初,由于美国军政当局对中国和苏联是否会出兵援助朝鲜,尚未最后判明,因此北进速度较缓。当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曾判断美军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停留一个时间,加之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据此曾计划志愿军入朝后,首先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至三道防御阵线,第一时期只打防御战,待从苏联订购的武器到达,并装备训练完毕,在空中和地上均具有压倒优势条件之后,即在6个月之后再谈攻击问题。但19501015,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会晤时,断定苏联在远东没有地面部队可以调动,中国出兵的可能性很小,并且认为既便苏联出动空军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作战也不足为患。于是美军加快了向北进攻的速度。这样在志愿军入朝时,朝鲜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急速的变化,已不可能先期到达预定地区组织防御。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当机立断,改变原定计划,确定实行在运动中各个歼敌的方针,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内线和外线相结合。据此,志愿军配合朝鲜人民军迅即实施战略反攻,经过连续五次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美国被迫接受停战谈判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为志愿军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方针,并在军事上确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和在作战上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的方针。志愿军贯彻这一方针,以作战同谈判紧密配合,边打边谈,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阵地战,终于迫使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胜利实现了朝鲜停战。

  (二)扬长避短,采取适合自身装备特点的有效战法

  -----------------------------------------------------------------------

  [1][2]《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2月版,第6卷第110页;第140141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