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美媒档案话当年:尼克松访华之行不亚于登月之旅
发布时间: 2012-05-09    作者:孔令君 林环    来源:解放日报 2012-02-21
  字体:(     ) 关闭窗口

  2012212日,《华盛顿邮报》回顾了“尼克松访华”:“本月是一次意外事件40周年的日子,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尼克松访华’……(1972年)2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体现了一点尼克松的虚荣心,但他说的确实没错。”

  1972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包括《华盛顿邮报》记者在内的随行美国记者们是如何报道尼克松访华期间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如何阐述其意义,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又是如何描述初见的中国?

  访华前夕报道:《纽约时报》上毛笔字“尼克松在中国”

  40年前的2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抵京前一天,《纽约时报》刊载了随行记者麦克斯·弗兰克尔的报道《历史性之旅:一位不可思议的客人》。报道的首句是:“尚在飞行途中的总统一行,兴致比飞行高度还要高。”

  麦克斯所指的“总统一行”应该也包括他本人。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简称NBC)的随行记者芭芭拉·沃尔特斯在回忆录中说——“尼克松总统说过,中国之旅意义不亚于登月。NBC竟然选中我去,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各大电视台都派出了最资深的明星记者。平面媒体记者的名单也很吓人,个个如雷贯耳。”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里尚未包括麦克斯。正是凭借尼克松访华系列报道,麦克斯才真正成名——他获得了次年的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

  这确实是大事件,美国媒体早在尼克松出发之前就已连篇累牍:《纽约时报》在1972220日报道了“尼克松致斯诺的信在日内瓦公布”,同时以“登月之旅”为题报道“中国之行”;《华盛顿邮报》在219日刊发大篇文章,评论“中国加入世界”、“尼克松希望与中国建立持续联系”等意义……

  值得留意的是,220日的《纽约时报》将正楷简体毛笔字“尼克松在中国”6个汉字作为新闻图片。

  飞机经停上海抵达北京:欢迎 仪式“彬彬有礼”却“有节制”

    1972221日早上9点半左右,尼克松一行到达上海虹桥机场,主要目的是“接一位导航员,之后再飞往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据《纽约时报》报道:“他(尼克松)和中国官员们一同用了茶点,并在虹桥机场吃了个橘子,待了1个小时。”

  载着美国记者们的飞机也在上海经停,记者们在机场饭店与上海的一群编辑吃饭,这些编辑回避了美国记者的尖锐问题,热情招呼:“多吃点鸭子吧。”

  “彬彬有礼”却“有节制”,是北京欢迎仪式的主基调——

  在北京下飞机时,尼克松夫人穿了靓丽的红外套,“颜色就像机场四周的巨型标语牌那样鲜红。”迎接他们的是一个“500人的仪仗队和欢迎队伍”。《华盛顿邮报》报道显得有些“嫉妒”:“这和去年十月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到达北京形成鲜明对比,那次有30万人参与欢迎。”

  在日后的报道中,《华盛顿邮报》还提到,“据说尼克松从机场往北京的路上,没看到迎接的人群,有些失望。”

  或许,这种“有节制”的欢迎仪式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是正常的。尼克松访华的几天前,1972年的217日,新华社在报道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尼克松提出的对外政策报告表明:美帝坚持推行全球性侵略政策和强权政治。”“美帝”是那个年代报纸的常用词。

  不过,据23日《纽约时报》报道,当美国记者去北京的报亭“蹲点”时,发现报道尼克松访华的《人民日报》“2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而23日的《华盛顿邮报》更是直接将22日《人民日报》的整张头版作为照片搬上了自己的头版,报道的题目为“中国媒体突出报道尼克松访华”。

    1. 周恩来的外交点滴:“外事无小事,遇事多请示”
    2. 中美关系的性质和未来发展趋势
    3. 浅析《纽约时报》中国雾霾报道的特点和启示
    4. 纸报消亡其实是个传说
    5. 刘颂杰:《纽约时报》上的中国撰稿人
    6. 英《卫报》:“软弱”的中国人有理有据有节
    7. 西藏叛乱前后《纽约时报》对西藏的报道探析
    8. 程早霞:西藏叛乱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
    9. 西藏叛乱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
    10. 传统媒体创新无极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