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思想政治工作史
文化选择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发布时间: 2013-06-07    作者:刘先春    来源:甘肃日报 2013-06-07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代中国正在构建和谐多样型的文化选择模式,在中国形成“层级化的多元文化板块”架构,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凝练和深入人心。因为,文化的选择和发展,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嬗变。基于此,在文化选择视域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一个新视野。
  一、文化选择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是文化组成的要素。价值为文化质料的组织提供种种罗聚的方式。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个文化,必须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系统。文化的改变常为价值的改变,这里所说的“价值”准确地说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迄今经历了四次文化选择,包括超越“中西之辩”文化观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选择,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选择,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文化观支配下的社会主义文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选择等。在这一文化选择历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嬗变。价值观念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念。人类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价值观念就是在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的需要、能力认识的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观念。所以,价值观念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它给我们的行为提供基本的准则:做既合规律的又合乎人类需要和目的的事。
  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一种运动、一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从起源上看,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价值理想提出的。即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性的根本否定,正是对未来一种新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从价值性层面的肯定。社会主义是适应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摆脱资本的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的需要而提出和建立的。所以对于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来说,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并没有消除价值、伦理的因素,而是在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展开了价值理想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具有根本性和唯一性,即应当是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价值目标,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二、文化选择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演变
  当代中国正在构建和谐多样型的文化选择模式,形成“层级化的多元文化板块”架构。“层级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其他多种文化之间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多元文化板块”结构是指文化是由多种文化共同构成的一个和谐共处的整体。“层级化的多元文化板块”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的自觉性与创造力,树立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注重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与审美的多重需要,最终实现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引的多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中国文化从多元到一元、再从一元到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并存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同样有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嬗变贯穿始终,以力求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使用了“富强、民主、文明”的概念,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到十五大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直接挂钩。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逐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维,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七大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出了具体的阐释,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补充和完善,而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
  三、文化选择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原则
  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文化选择而言,从多个方面予以论述。如文化选择要面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问题,要面对文化的相对独立性问题,要面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问题,要面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问题,要面对文化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影响的问题等。马克思主义文化选择的这些特征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是随意的发明创造,而是必须依据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结合一定社会在一定时期发展的实际,将已经存在于这样社会之中的居于核心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发现出来,凝炼起来,深入人心。基于此,我们党的文化选择决定了发现、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主张文化选择要面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问题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而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以理论形态存在于党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又以实践形态存在于党和人民奋斗的长期历史和当代现实之中,因而也广泛、深入地存在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头脑中。认识或发现业已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简明的形式把它概括、表述出来,是实践和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再认识”。简言之,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去“发现”它,是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经受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衷心赞同的观念中把它们提炼出来,而非主观随意的创造发明。
  按照马克思主义主张文化选择要面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问题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既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历史传统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合理因素的批判和超越。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应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传统与历史是我们进行新的文化选择与创造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选择就是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选择,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选择。而贯穿文化选择始终的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嬗变亦是如此。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相交织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价值理想与其实现的现实基础的关系问题的演进,是社会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历史观从相互统一到相互分离再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其次,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历史的逻辑前提,因而,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分析也就成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逻辑前提。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离开了对发达资本主义文明与价值体系的批判性解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就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最后,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自发地产生,必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改造与提升。实现对传统价值观的整合与超越,是确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以构建的基本路径。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刘先春)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积极构建良好伦理生态
    4.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
    5.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力
    6. 知识分子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7. 法治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 马丹丹: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思想建设
    9.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 孙 强:以法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