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思想政治工作史
论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发布时间: 2012-11-26    作者:刘国新    来源: 2012-11-2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到今天,已有60余年历史,经历了工业化、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等目标,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又发挥了何种作用,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并加以说明,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及其他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1956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变革已经完成,剩下的任务自然就是推动社会发展,即“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

  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毛泽东的想法是“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①]什么是高度工业化呢?那就是:“建设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②]毛泽东对具体目标也有所设想,比如1954年毛泽东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机械化。[③]比如1957年,他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④]

  最早论述工业化具体目标的是周恩来,但在内容的表述上有个变化的过程。最初提的是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19549月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明显的不足是没有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后来提的是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195912月,周恩来在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任务的同时提出:需要加快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较之5年前有了明显的不同,交通运输业不再单列,归入工业,增加了科学文化一项。196014日,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和现代化国防。这样才会建成一个既富且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段话从对现代化目标表述上看没有变化,但却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同年2月,周恩来在广东从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读书小组研讨会发言中提出: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有5个方针,那就是总路线、两条腿走路、五大革命、四个现代化和三个差别的消灭。在解释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时概括为: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 [⑤]196412月,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⑥]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就明确了。

  与具体目标相对应的是时间和标准,即用多长时间和达到什么程度。19546月,毛泽东说:“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经过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 1955年,他说:“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两段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要用50年时间实现现代化。50年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15年打基础,后35年大发展。这个思想,被周恩来概括为两步走设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里虽然谈到分两步走,但没有确切的时间划分。在1975年四届人大上周恩来重提四个现代化时表述弥补了这一不足,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至于实现现代化后要达到什么水准,发展到何种程度,毛泽东设想是“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11]“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2]周恩来也是同样的认识: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3]“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4]

二、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他

  1978 1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同时,把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党新时期总任务提出来,籍以凝聚民心,振奋斗志。但是,“文化大革命”毕竟耽误了十年,而且,原先所设想的在20世纪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也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由此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现代化问题,就成了重要问题。最早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是邓小平。

  197810月,他提出了实事求是问题涉及四个现代化[15],因为他通过出访认识到:“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16]经过不到半年时间,邓小平的思考有了结果。19793月,他在同外宾谈话时提出一个新的说法,叫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那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由于缺乏经验,实现四个现代化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些。”两天后他在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把“中国式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17]330日,他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 , 结合阐述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了更清醒、更合乎实际的表述。他说: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8]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他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

  由“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认识上质的飞跃,它是立足于初级阶段中国国情规划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现代化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至于这个目标的量化标准,仍在探索和思考之中。

  1979728邓小平第一次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定出了标准。他说:“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20]在这里,邓小平用了中国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量化标准讲了出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抽象的现代化一下子具体到每个人可以想象出来的愿景。104日,他又参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衡量标准进一步理清思路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前一时期我讲了一个意见等到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我们还是要艰苦奋斗就是降低原来的设想完成低的目标也得很好地抓紧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细很具体很有效。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讲空话是达不到的”[21]

  把标准降低一点,一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邓小平说:“目标定得低一点有好处,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22];二是更加量力而行。邓小平说:“我们的目标没有放弃,只是我们吸取和总结了经验教训。想快,这个意图是好的,但欲速则不达,这是中国的古话。步子稳妥一些,也许速度更快。”[23]

  后来,邓小平又用“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79 12 6 , 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外宾时:“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24]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现代化,由此“小康社会”也逐渐取代现代化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25]

  此后,邓小平从两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思想。一是在规划本世纪目标的同时设想下个世纪的发展;二是经济指标有了,社会发展问题怎么样纳入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1987218,邓小平把他之前提出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做了修改,他说:“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26]19874月,他又为“等发达水平”确定了具体的标准:“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近达到800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50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那时,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6万亿美元,这是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的,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27]这样,邓小平就把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具体地确定为人均4000美元和国民生产总值 6万亿美元。

  1987430,邓小平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会谈时,把本世纪8001000美元的目标和下世纪中叶4000美元的目标,第一次联系起来,做了比较完整地概括,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 年代翻一番.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28]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一向讲话平实,用语简练的邓小平却一反常态,三番五次地使用“雄心壮志”这个词:“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脚踏实地”,“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为什么是“雄心壮志”呢?因为邓小平认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总体力量至少将位于世界前几名,中国将更加强大,对世界和平就将更加有利。那不但说明“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9]而且“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30]“我们就可以真正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31]

  198710月,中共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个三步走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也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