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弘扬人文精神—在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0-12-02    作者:袁行霈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11-03
  字体:(     ) 关闭窗口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学长、各位系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看到许多曾在同一个教室学习的老同学的面孔,曾在未名湖畔的小径上擦肩走过的身影,唤起我许多昔日的回忆,在北大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和青春的梦。借着百年系庆的机会,大家重聚在一起,真是感慨万千。

  百年来中文系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居于领先的地位,不愧为北京大学的重镇。我们不能设想,如果缺了中文系,北大将是什么样子。也难以设想,如果中文系办得很糟,我们将怎样向世人交代。幸亏我们还算争气,不管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还是系里的师生,都尽自己之所能,取得了应有的成绩。我们为此深感欣慰。

  举办系庆,不仅要回顾中文系百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借着系庆弘扬一种精神,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他人的创造、他人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所做的一切。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要忘记,在此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当前,中国大力提倡科技,这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弘扬人文精神也显得格外迫切。一所大学也好,一个院系也好,最理想的境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犹如舟之双楫,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弘扬人文精神,不仅是系内的事,也不仅是校内的事,而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应当视为一项国家战略。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国民,没有热爱祖国的、具有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的国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恐怕难以达到。

  北大中文系百年来最值得骄傲的,就在于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激励人才自由成长的优良环境。中文系的土壤很肥沃,可以培育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得益于中文系的人文精神。而这也正是许多中文系的老师和学生留恋于此的原因。我深切地体会和理解,在有些系友的回忆里留下的委屈,但从中文系走出来的人,不管境遇如何,不管走到哪里,都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而且敢讲真话;或许带着几分清高,那是对流俗的抵制,正是我们的可贵之处。

  中文系的声誉是靠了每一位系友、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自身的形象和工作提升起来的。我希望中文系的人继续担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用自己的言谈举止,证明我们出自中国的最高学府,出自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系。

  我17岁考入北大中文系,至今已经在这里学习、工作57年了。我曾经自诩是北大最好的“导游”,我熟悉北大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座楼房、每一个小院,我知道哪一棵树最早开花,哪里的二月兰最为鲜艳,我还知道不少前辈的轶闻趣事、人格魅力。但是,现在我应该撤销自己的“导游证”了,因为北大这些年来变化太大,许多新的学科、新的建筑,大批成就卓著的青年学者我并不了解。成府村变成了大厦林立的教学区,镜春园那些破旧的房屋也已纷纷翻新。这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北大,更为我们大家所依恋所怀念。

    1. 能打动人心的是深厚的人文精神
    2. 教育要将“理工”与“人文”结合
    3. 在发展中融入人文精神
    4. 在发展中融入更多人文精神
    5. 时代呼唤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回归
    6. 忽视养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7. 实现中原梦要弘扬中原人文精神
    8. 中国人文精神与城市雕塑
    9. 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10. 书画诗文在弘扬河北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