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刍议
发布时间: 2017-01-17    作者:魏立帅 李婷    来源: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目前,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和论述汗牛充栋。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统计,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题的期刊记录有10216条,硕博论文有1256条,会议511条,报纸154条。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文献有145634条,其中硕博论文就有1909条,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关键词的文献也高达138478条。[1]其数量不可谓不巨。但是从历史角度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选取“文革”结束后至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前后这段历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过程和发展脉络及其实践情况做一总结。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但是,一方面,实行改革开放,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各种思想观念也大量涌入,其中不乏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持续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损害,不少人特别是不少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而且随着思想解放、政治空气的宽松,国内还出现了一些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也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时“文革”虽然结束了,但是“文革”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有文章指出:“文化大革命”前后十年,遗留下来的流毒、影响十分严重,既广泛又深入。这些遗毒影响,举其要者,有下列一些:“四大”,也就是“大民主”的影响甚深,“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思想至今仍然被一些人奉为金科玉律,遇事动辄闹腾一番;无政府主义、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许多党员自由主义严重;用派性以及亲朋好友之情、哥们义气代替党性,把个人或小集团、小单位的利益置于党的利益之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流毒极深极重,以权谋私和严重的官僚主义成了一种恶疾;平均立义根深蒂固,有排斥先进人物的平均主义,有违反按劳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轻视脑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歧视、排斥、打击知识分子;摆不正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仍然占据着一些人的头脑;轻视法治,以党代法,以政策代法,甚至以个人意志代法;个人崇拜的遗毒未尽,或者以神要求领导者,或者转而崇拜西方的某些权威,或者从否定个人崇拜到否定个人作用,从否定崇拜权威到否定权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否定“左”的一套到怀疑、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怀疑、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怀疑、否定共产主义,怀疑、否定党的领导;等等[2]。这篇文章是1984年针对整党时写的,虽然说的是党内,但也能看出“文革”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 

  粉碎“四人帮”后,思想界、理论界、新闻界、文艺界和科学界冲破理论禁区,对“文革”时期的许多谬论,如“天才论”“一切从本本出发论”“批判唯生产力论”“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论”“全面专政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论”“社会主义时期只能反右不能反‘左’论”“儒法斗争论”“黑线专政论”“三突出论”“反对科学是生产力论”等进行了批判,分清了被混淆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路线是非和政策是非。[3]但是在揭批“四人帮”和拨乱反正过程中,思想理论界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是有人仍坚持“两个凡是”思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有怀疑抵触情绪;二是极少数人曲解“解放思想”,夸大共产党的错误,并发展到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同时,由于一些“文革”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潮、“西单墙”和少数人闹事等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明确指出: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进而指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件建设的提出和发展 

  中共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是在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这篇讲话中,叶剑英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5] 

  随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萌芽。邓小平在同年10月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他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此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两个文明的关系,1980年3月胡耀邦在《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根本目的,是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7]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进行了论述:两种文明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为精神财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而精神财富、精神文明反过来又促进物质财富、物质文明向前发展。在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征途上,要努力攀登精神文明的这三个高峰:思想理论高峰、科学技术高峰、文学艺术高峰。 

  精神文明建设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议题。1980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把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邓小平在会上作《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8] 

  精神文明建设写入党的决议,是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10个主要点之一:“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9]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后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提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1982年4月,邓小平在《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中说:“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或者叫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即:第一,体制改革;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最近我有两次讲话,讲了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搞好现代化建设的四个保证。第一是体制改革,目前进行机构改革。第二是坚决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或者叫打击经济犯罪分子。第三是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当然还有‘五讲四美’,军队叫‘四有、三讲、两不怕’。精神都一样,都是对的。”[11]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全面论述是同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报告。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的一个方面。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报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把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中央、地方和军队都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群众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影响很好。不过就全国来看,至今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2]同时,他也提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这个时期,陈云、李先念等也表达了类似想法。9 月25 日,胡耀邦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十二届六中全会两项议程,其中一项就是讨论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会后不久,中央成立了起草小组,共有5人:郑必坚(胡耀邦秘书)、林涧青(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王愈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和郝怀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局级调研员),此后,起草小组在胡耀邦的主持下,开始了文件的起草工作。[13]经过数易其稿,最终完成。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通过 

  1986年9月26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决议》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指明它和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决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系列方针措施。指出:一是要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切有利于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二是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三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四是要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 

  《决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概括和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一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纲领。并且,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明确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更加务实和符合实际。 

  《决议》实事求是地总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举措,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指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14]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责任重大。也是对《决议》的肯定和发展。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践行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同时,大规模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逐步开展起来。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先从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开始,主体由青少年推广到广大群众。1982年2月,根据中央书记处指示,为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规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认真抓好。 

  为更好地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1982年5月,全国总工会党组、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党组开展推动学赶先进活动,以“同先进比差距,拜先进作老师”的精神,引导和推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尊重和学习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张华、张海迪等就是新时期的模范人物。 

  在“五讲四美”活动开展的同时,“三热爱”也提出。1983年2月24日,中宣部等24个单位在继续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热爱”。“三热爱”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了指导、监督、协调全国的活动,同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也建立这样的委员会,加强对“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领导。 

  对于农村工作,1983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各地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制定乡规民约,开展建立文明村、文明家庭活动,改变村风村貌,促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对于国有企业,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加强对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成立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对企业职工一是进行系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二是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军队,1987年2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新时期军队的政治工作,必须服务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人民军队的性质,保证军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高校,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次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引导他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全国广泛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规模宏大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国高等院校开设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这些举措对改善和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广大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整个社会风气,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可喜变化,城乡社会风气有了明显改变。 

  五、小结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中国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损害。同时,在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西方各种思想观念大量涌入,其中不乏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另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高的新期待也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党和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课题。从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到1986年9月26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文明礼貌月”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国营企业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高等院校开设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等活动的开展,既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展开,也促使人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对90年代初和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提供了借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既要以我为主加强引领,又要认清主体润物无声;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或者毕其功于一役,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和愚公移山的恒心与毅力。 

  [1]以上统计根据中国知网相关数据而来。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据还不包括当时党政部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一些材料等。 

  [2]《认真清除“文革”的遗毒影响》,《前线》1984年第11期。 

  [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184页。 

  [5]《人民日报》1979年9月30日。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11~412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7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3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8页。 

  [12]《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143页。 

  [13]贺枏仁:《胡耀邦主持制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史文汇》2014年第5期。 

  [14]《改革开放 30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 477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