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新媒体十论
发布时间: 2010-07-30    作者:朱 虹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7-30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实现传播的新型媒体。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如何进行准确定位,如何认识其发展趋势、推动其实现科学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许多优势:可以实现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能够多渠道传播、多方式接收,传播渠道从无线、有线网扩大到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传播载体从广播、电视扩大到电脑、手机;能够即时传播、任意转载、海量收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将信息传送出去;等等。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摆脱了必须按固定节目表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束缚,在任何时候都能从互联网甚至移动通讯工具中获得自己喜爱的节目内容。这就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和习惯,极大地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以锐不可当之势,给传媒业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3.84亿,大约每5位网络用户中就有3位使用网络视频服务;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2.33亿。回顾传媒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由于技术的进步,广播超过了报纸,电视超过了广播;今天,同样由于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正在大步赶超传统媒体。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抓住新媒体就抓住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易于为年轻一代所接受。据统计,在我国互联网视频用户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75%,相当多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在网上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节目的习惯。在这些30岁以下的青少年当中,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的比例已经接近通过电视获取新闻的比例。有资料表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互联网已经超越除电视以外的所有媒体,成为公众收看开、闭幕式和体育赛事的第二大媒体,而青少年又占据了互联网用户的大多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了新媒体,就抓住了年轻一代,就赢得了未来。我们应从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高度,重视新媒体、研究新媒体、认识新媒体、发展新媒体。

  新媒体是对外传播的新窗口。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媒体在国外落地的障碍和限制,成为展示中国形象、扩大中国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比如,中国电视长城(欧洲)平台通过法国公司的IP电视网络进入法国主流社会,中国电视长城(北美)平台通过卫星电视、IP电视进入北美,已成为北美最大的国际中文电视平台;央视网通过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终端向全球网民直播春晚等重大活动,并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覆盖了全球4500万iPhone手机用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通过环球网络电台、网络电视、手机广播电视、播客、博客、移动互联网等,运用59种语言每天发布2000多条中国信息和495.5小时各类音频节目,日均访问量达1300万余次,访问者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向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发展新媒体的积极性,把新媒体提升到与传统媒体并重的地位,构建国际领先的现代传播体系,大力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1. 新媒体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及其价值批判
    2. 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3. 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4. 我国农村传播媒介较单一 专家建议加强农村文化传播建设
    5. 毛泽东的面上直观传播思想简论
    6. 大力促进城乡信息传媒一体化
    7. 党性教育要生动形象
    8. 媒体融合先克服“本领恐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