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叶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发布时间: 2010-08-09    作者:刘文嘉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06
  字体:(     ) 关闭窗口

叶朗认为,“美学,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本报记者郭红松摄

  人物简介:

  叶朗,1938年10月生,浙江衢州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年毕业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著作《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胸中之竹》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

  美学家叶朗七十二岁,但你跟不上他的思维和脚步。

  1999年,他提出要关注“文化产业”,并在北京大学建立“文化产业研究院”,而那时尚未跨世纪的中国民众,很多人还不敢将“产业”二字缀于“文化”之后。十年过去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常识性用语,他挂在嘴边的却是重视精神与心灵价值的中国传统美学。

  2005年,满大街都在放周杰伦的《七里香》,公共场所都是《超级女声》的画面。他和台湾作家白先勇却将昆曲《牡丹亭》带进北大,唱腔唱词顿时在青年学子中“姹紫嫣红开遍”,大学生们说:“现在北大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一种是没有看过《牡丹亭》的。”“昆曲热”从那一年开始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他拿着一杯绿茶,在花木葳蕤、蝉鸣鸟栖的北大燕南园里与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Ames)对话。

  安乐哲说,“举个例子,法国人可能倾向于单纯用味觉去品味食物,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对食物的感觉更具审美性。但这并不妨碍法国人欣赏中国的美食。”

  叶朗笑答,“但不论你在法国还是在美国,都很难吃得下那里的‘中国菜’,中国食物都变甜了,甚至‘葱爆羊肉’、‘炸酱面’都是甜的——西方人按照自己的口味改变了中国食物。”

  他们从这段话切入对中西美学分野、中西美学融合可能性的讨论。2010年8月9日,业内规格最高的世界美学大会将在中国北京大学举行,这个主题将在60多个国家800多位学者间纵深研讨。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寻求中西美学融合路径、致力于当代语境中美学根本性重建的叶朗,肩头很重,但仍然一派轻松。他解释自己这种心态——“人一定要活得有趣。” 

    1. 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