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刘少奇研究
黎青平:刘少奇与党的理论建设论略
发布时间: 2012-02-13    作者:黎青平    来源:《党的文献》 2012-0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 要]刘少奇为推进党在理论上的成熟进行了不懈努力,他在党内较早地提出理论准备不够是党的一个弱点,并进行深入阐述,把理论建设的任务提到全党面前;他把理论与经验、家庭出身、革命精神以及领导人个人情况进行比较,强调理论建设对党和广大党员干部具有极端重要性;他从党的工作和理论学习两个方面,为加强理论建设指明方向和路径;他带头学习理论、研究理论,亲自抓理论工作,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建设向前发展。刘少奇关于理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思想理论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理论学习  
  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推进党在理论上的成熟进行了不懈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理论准备不足的一个比较幼稚的政党发展为今天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刘少奇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认真梳理、总结刘少奇在党的理论建设方面的贡献,对于今天推进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提出理论准备不够是党的一个弱点

  刘少奇对党的理论建设的一个突出贡献,是他较早地鲜明提出理论准备不够是党的一个极大弱点,把理论建设的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1941年7月13日,刘少奇在《答宋亮同志》的信中明确指出:“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此后他多次强调这一观点。1942年7月20日,他在给中共中央华中局的信中指出,我们的干部还很幼稚,“没有成熟,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这是我们目前一个很大的弱点”(《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31—232页)。1945年,刘少奇在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党员的“理论和文化水平一般还不高”,是党内存在的“缺点和弱点”(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21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还在说:“我们很多干部,甚至是负重要责任的高级干部,斗争经验丰富,可是理论水平不高。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弱点。”(《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刘少奇的观点是基于周密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出的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一是把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共产党进行比较。刘少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党的宣传组织工作方面的能力,并不弱于任何一国的共产党。例如,中国共产党“可以几十万几百万地组织群众,可以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也可以在敌后那样艰苦与没有任何援助的条件下建立根据地,坚持抗战六七年”,“这些表现,是除联共党外,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党所不及的”。(《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20、293页。)但他认为,和国外一些共产党相比,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很大的不如它们的地方,就是在思想上的准备和理论上的修养不够,特别是和苏联共产党相比,这个弱点更加突出。
  二是把党的理论工作与其他工作进行比较。刘少奇认为,党在组织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历来都做得非常好。比如组织工作,“只要在党内一动员,为党员所了解,历来就能做得很好,就能完成任务”,但是,我们党“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关于科学的马列主义的思想上的准备是很不够的”。(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20、293页。)可以说,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理论工作却是很薄弱的一环”(《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8页。)。
  三是把党犯错误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刘少奇认为,党在过去出现的错误和失败,有经验不足的原因,也有领导者个人素质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不足。比如,过去党内无原则的以及机械的过火斗争的发生,就与“党内同志的理论水平一般还很低”有很大关系。他概括指出,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在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07、220页)。所谓指导上的失败,就是由于理论的失误引起的实际革命运动的失败。
  然而,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不足何以会成为党的极大弱点呢?刘少奇进一步分析,认为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原因。
  从客观方面讲,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时间较短。马克思主义传播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俄国共产党成立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已传播20年之久。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还不到两年时间。传播时间太短导致党成立时先天就有理论准备不足的缺点。二是党无暇从事理论工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中国革命形势已经成熟,这就要求中国的革命者要立即而且以全部力量去从事实际革命活动,因而无暇从事理论研究和对实际斗争进行总结,从而影响了党的理论水平提高。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难度较大。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都是欧洲人。他们的著作是用欧洲文字发表的。在他们的著作中谈及中国的事情并不多。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与欧洲相比,又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实践,并指导社会实践,就会比较困难,这就影响到中共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修养。
  从主观方面讲,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对理论建设重视不够。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党内曾出现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是过分重视实践,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种是过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这两种意见都是片面的,但这两种意见争论的结果,前一种意见占据优势,“在党内相当造成了反对专门理论研究的风气,结果,阻止了党内理论水平的提高”(《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20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处于秘密活动时期,这时是有时间来从事理论研究的,但由于对理论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对当时革命形势的过分估计,我们党“没有抓住这样的时机来克服理论准备不够的缺点”,“没有自觉地来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准,并把这当作当时党的主要任务之一”。(《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21页。)刘少奇认为,长期对理论建设不重视,是造成党理论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因。
  刘少奇关于理论准备不够是党的一个极大弱点的观点振聋发聩,对于推进党把理论建设作为全党任务、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阐释加强理论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提出理论准备不够是党的一个极大弱点,把理论建设的任务提到全党面前的同时,刘少奇还对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阐述。
  首先,理论比经验、领导人、革命精神、家庭出身更重要。
  理论比经验更重要。刘少奇认为,经验固然十分重要,但只有经验还不够,还要有理论素养。他指出:“有经验是一个长处,但受文化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就不能有大的发展,碰到问题有的能处理得好,驾驭得了,有的就不能驾驭,处理不好。”(《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8页。)因为经验是感性的东西,只说明局部和表面现象,而理论不同,它不是光说明现象、皮毛,而且能说明内部的联系。因此,没有理论,经验再多,也要犯错误。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屡犯“左”的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主要不是经验问题,而是理论上的错误。
  理论比领导人个人更重要。刘少奇认为,领导人的个人情况对党的发展有重要关系,但关系更大的是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刘少奇指出,党在1931—1934年间所犯错误比1931年以前两次“左”倾错误更严重,“不能仅仅用某个时期党的领导者个人情况如何去解释,因为大多数犯过错误的领导者在后来也为党做了很好的工作”(《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66页。)。他认为,党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不善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斗争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理论比革命品质更重要。刘少奇指出,革命坚决、斗争勇敢,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但光有这种品质,没有理论修养,就不能正确地解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斗争条件下如何革命、如何斗争的问题。刘少奇批评一些党员存在的只要自己革命坚决、斗争勇敢,就完全行了,学习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都没什么关系的想法,认为这显然都是不对的。(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15页。)
  理论比家庭出身更重要。有人认为,只要家庭出身好,本人成分好,用不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能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刘少奇批评这种观点指出:家庭出身、本人成分好对无产阶级立场的确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家庭出身、本人成分不好,如果能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改造自己原来的非无产阶级世界观,同样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先进战士。反之,家庭出身、本人成分好,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也决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先进战士。(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15—116页。)
  其次,理论对党、党的干部、党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理论是党的事业不断胜利、党真正成熟的保证。刘少奇指出,党在成立后的一个时期,政治上屡犯错误,主要是因为党在理论上还“比较幼稚”,一些干部“还很幼稚,没有成熟,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31页。)因此,党的成熟,首先是理论上的成熟。理论上不成熟,就要犯错误,就不是真正的成熟。刘少奇指出:“在过去历史上我们最吃亏的地方,就是在革命运动的指导上还不免发生错误,因而就使运动遭到部分的有时甚至是严重的不应有的损失。”他强调:“我们党和许多党员,曾经因为理论上的准备不够,因而在工作中吃了不少的徘徊摸索的苦头,走了不少的不必要的弯路。但现在已经由于毛泽东同志的艰巨工作和天才创造,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在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这就要极大地增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的信心和战斗力量,极大地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刘少奇选集》上卷,第293、337页。)
  理论是领导干部把握正确方向,提高工作能力的保证。刘少奇指出:“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指针,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又指出:“党的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觉悟水平愈高,他们识别正确的意见和错误的意见、识别好的领导者和坏的领导者的能力也就愈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也就愈高”;他还认为,我们很多干部斗争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如果再有了文化和理论,就可以担负更多的工作,解决更多的问题。他批评一些干部:“不懂理论,又要站在指挥台上指挥,行吗?不行。现在还有这样的人,他还站在指挥台上;等大家理论水平提高了,他再要站在指挥台上就不行了。”(《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8—49、266页。)
  理论是共产党员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做好一个党员的保证。刘少奇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共产党员“如果不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要在革命斗争的一切重要问题上,站稳无产阶级的正确立场;要在情况复杂和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在需要走迂回曲折道路的时候,都能够确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有利的方针政策,都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不仅如此,还会有“迷失方向、背离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甚至可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成为各种机会主义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俘虏和应声虫”。(参见《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16—117页。)他强调,党员“都必须努力地学习,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思想,使自己的觉悟更加提高。不努力学习的人,是不能做好一个共产党员的”。(《刘少奇选集》下卷,第64页。)
  刘少奇关于理论重要性的精辟论述,对于提高全党对理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加强理论建设的自觉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寻找加强理论建设的“船”和“桥”

  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既要解决“过河”问题,也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刘少奇从党的工作和干部学习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理论建设的一系列正确思路,从而找到了加强理论建设的“船”和“桥”。
  从党的工作方面讲,加强理论建设关键要解决如何抓的问题。刘少奇指出,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进行有系统的努力来提高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水平。(参见《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68页。)他强调:首先,加强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要通过学习,使他们善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己在复杂情况中判断方向、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整理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经验中找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其次,加强广大新党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统一的教育。新党员一般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加强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十分必要。学习的要求是:使他们逐步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获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党的历史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现状的基本知识。再次,加强党的理论研究工作。刘少奇指出:“我们应当迅速地集中必要的党内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工作力量,从事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基本经验的研究,从事当前国际问题的研究,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以及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密切关系的科学部门的研究,使这一系列研究适合于当前党的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适合于向广大党员和广大青年进行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迫切需要。”(《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69页。)
  从干部、党员方面讲,关键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刘少奇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否则,是学习不好的,是学习不到的。”(《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06页。)现实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一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学习其本质,而是肤浅地学习个别词句。另一种态度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指导实际。刘少奇认为要采取后一种态度,即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解释、处理实际问题。他认为,只有“用这种态度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品质,才能使自己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07—108页。)其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刘少奇指出:“要学得一点东西,必须靠自己努力,方法也要弄对。只努力而方法不对,也学不到什么,自认为学到了,也是假的,靠不住的。”(《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11页。)具体的学习方法,刘少奇概括为“五个结合”。
  一是学习马恩列斯著作与学习毛泽东著作结合。刘少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无比丰富,解决了世界上许多大的原则问题。”(《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17页。)读马恩列斯的书,既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是学习外国的革命经验,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要认真学。同时,他强调:“现在的重要任务,就是动员全党来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党员和革命的人民。”他要求“一切党校和训练班,必须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作为基本教材;一切干部,必须系统地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一切党报,必须系统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了适应一般党员的水准,党的宣传部门,应该将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编为通俗读物”(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37页。),把学习马列主义与学习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
  二是学习理论与学习文化知识结合。当时不少党员、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刘少奇提出学习马列主义要与学习文化相结合。他说:“许多同志文化水平不够。要学习理论,文化不够是一个缺陷。因此,为了学马列主义,学习文化是必要的。”(《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17—418页。)学习文化,要学语文,也要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刘少奇指出:“有一些人对外国历史不懂得,这些人困难就比较多些,有些科学知识很少,甚至简单的数学、物理的书都没有学过的,只学过经典书籍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就有困难。”(刘少奇在全国政协学习座谈会上的讲话,1951年11月4日。)他特别强调学习历史,包括西方历史,认为这样才能弄清历史背景,读懂马列主义,“不学习地理、历史,你就‘理论不起来’”(《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17页。)。
  三是教员辅导与自己钻研结合。刘少奇认为,学习马列主义听教员辅导是必要的,但主要靠自己学习。针对一些人只喜欢听辅导,不重视自己钻研的情况,刘少奇指出:多听报告不是坏事,但不能有依赖别人学习的思想。“自己不进行独立的艰苦的工作,要想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主要是靠自己。”(《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11页。)
  四是学习与研究结合。刘少奇针对一些人不愿意做研究理论的工作问题说:“这种思想是不对的。我们不仅要有少数人研究理论,而且要有更多的人研究理论,在职干部也要抽出时间去研究理论。”(《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8页。)他认为,只有研究,才能真正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际。他要求干部学习写文章,认为这对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好处。针对一些人对理论研究存在畏难情绪,刘少奇鼓励他们“必须有信心”。认为只要通过努力,“能力今年不够,明年就够了,明年还不够,再搞几年就够了”(《刘少奇选集》下卷,第52页。)。
  五是理论学习与思想改造结合。刘少奇指出,学习理论与思想改造结合十分必要,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只有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才能彻底了解和掌握它。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13页。)。另外,学习马列主义的目的,是要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具备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如果理论学习与思想改造相脱节,理论学习就达不到目的,这样的理论学习也就没有意义。
  刘少奇指出,要采取党校培训、在职学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他特别强调:提高理论水平有很多方法,其中开办马列学院是“很重要的方法”,对于提高理论水平“有特殊作用、特殊任务”。他提出,“要以马列学院为中心,在全党学习中起指导作用,依靠马列学院去使全党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12页。)刘少奇还指出,办报纸、写文章,都是提高理论水平的方法。他要求发挥好报纸在提高广大党员理论水平方面的作用。
  四、身体力行推动党的理论建设向前发展

  刘少奇具有务实精神,他不仅从理论上对党的理论建设进行深刻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推动党的理论建设的发展。
  首先,带头学习理论。刘少奇不仅号召全党学习理论,而且率先垂范,带头学习。民主革命时期,尽管环境恶劣,刘少奇始终坚持学习不放松。如1942年刘少奇奉调从苏北回到延安工作,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长途跋涉,越过日伪100多道封锁线,途中还参加了数次大的反“扫荡”战斗,就是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敌后环境下,刘少奇硬是把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学了一遍。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工作更加繁忙,但对自己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据他的秘书回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著作,还有《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他经常翻阅这些书籍,并在书中夹了许多书签,以便于查找。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有时工作太忙,连睡觉都顾不上,仍然不间断。他还把每一次休养作为学习的好机会。例如,1951年刘少奇到杭州休假,在动身时,就把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行李包。在杭州一个月时间,他很少出去游览名胜古迹,而是每天用10个小时来读书。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读完了。1959年,刘少奇因肩周炎要到海南岛去休养治疗,他响应毛泽东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号召,带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且请薛暮桥、王学文两位经济学家一同前往,把这次休息治疗变成了一次理论学习。刘少奇理论水平之高很早就在党内得到认可。早在西柏坡时期,就流传着毛泽东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印度驻华大使见过刘少奇后印象深刻,说他“首先给人一个平凡的表面印象,五分钟的谈话展示了这个人具有极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很快的看出问题的核心,并能作出有力和周密的简练回答”(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刘少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他长期刻苦努力学习的结果。
  其次,积极进行理论著述。刘少奇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他在不少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刘少奇在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贡献尤为突出。在他约五百万字的讲话、著述中,有六七十万字是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其中三本书对党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共产党员的个人修养问题。毛泽东多次称赞这本书“提倡正气,反对邪气”,是一本很有益的书;第二本是《论党内斗争》,该书首次全面系统阐明开展党内斗争问题。毛泽东曾为这本书写按语,说它“理论地而又实际地解决了关于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为每个同志所必读”(《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以上两本书在延安时期被毛泽东选定为干部整风的必读文件,人手一册;第三本书是《论党》,对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指导思想这一根本问题的阐述,在全党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少奇的理论著述,丰富了党的理论宝库,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重大贡献,对于推动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其三,亲自抓理论教育工作。刘少奇曾经三次担任党校校长,直接推动党的理论教育工作发展。第一次是1923年在安源领导工人运动期间,为了培训党员,办起了党校,由刘少奇兼任校长。学员结业后,多数被派往工厂、农村开展革命工作,对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是1941年4月华中局成立后,为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刘少奇创办了华中局党校,并兼任校长。在此期间,刘少奇确定办学方针,经常到党校讲课,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他先后讲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战争和战略问题》、《人为什么犯错误》、《反对党内各种不良倾向》、《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和《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等近20个题目。第三次是194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马列学院即后来的中央党校,刘少奇兼任马列学院院长。1953年3月以后,刘少奇不再兼任马列学院院长,但一直到1957年,他仍然代表中央主管马列学院及后来的中央党校的工作。刘少奇从办学方针到学习内容,给予具体指导,并多次作报告和参与学员座谈。他关心党校建设,支持党校发展,为党校自身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刘少奇为党的干部理论教育工作殚精竭虑,为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思想理论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黎青平,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杭州310036〕

    1. 刘少奇与1961年湖南农村调查中的粮食问题
    2. 提高党员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久性课题——重温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3. 经文纬武谋华中——刘少奇
    4. 樊宪雷:刘少奇与中共七大主题的深化
    5. 刘少奇在华北抗日前线
    6. “刘少奇与中共七大”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召开
    7. 刘少奇退夜班加餐费
    8. 刘少奇的“四不准”
    9. “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展览在湖南举行
    10. 刘少奇长孙阿廖沙:爷爷是个伟大的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