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南袁北李”的创新型人格
发布时间: 2010-08-09    作者:刘永谋 侯光明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8-09
  字体:(     ) 关闭窗口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育种科研人员的杰出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李振声的工作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国人并称“南袁北李”。他们之所以能在科研上取得重大创新,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与他们的优秀品格有关。研究表明,某些品格对于科研创新是非常必要的,或者是有所帮助的,可以称之为“创新品格”。从“南袁北李”身上,就可以窥见一斑。

  知行合一、关注现实的品格给“南袁北李”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减产致使国人挨饿,甚至饿死了人。袁隆平就目睹过这种情况。他后来回忆说,悲惨的情形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坚定了他从事水稻育种科研的决心,这种决心至今还牢固地扎根在他头脑中。

  在山东农学院求学期间,李振声常把学校栽培的小麦良种带回家乡试种,增产效果很好,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他意识到科技对于粮食增产的重要性,从此立志要搞好小麦育种科研。后来,李振声选择研究小麦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和作物高效利用营养元素,以及晚年关注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都是基于现实国情和社会需要的考虑。

  “南袁北李”都非常关注农业、热爱农村和关心农民。有人把袁隆平称为“农民科学家”,甚至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对此,他说,农民朴素、勤劳、节俭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称他为“农民科学家”也好,称为“现代农民”也好,都是一个美称。李振声常说,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最乐于与农民交朋友。声名鹊起之后,他仍旧最热衷于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认为,真正给他的工作打分的是农民。如今,“南袁北李”都快八十岁了,还坚守在科研岗位上,正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支撑着他们。

  独立思考、勇于尝试的品格为“南袁北李”的创新活动开辟了不同前人的独特道路

  虽然只是一个中专教师,年轻的袁隆平就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试验,尝试用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等方法培育作物新品种,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质疑米丘林-李森科学派的错误理论以及经典著作中关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观点,提出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崭新领域。有些保守的人指责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甚至把袁隆平骂为“科技骗子”。袁隆平曾告诫助手:搞科研,要有一种在国际上争先的精神,就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人家后头。

  在科研上,李振声强调超前思维,敢于争先。谈到自己的成绩,他说,如果一定要说成绩,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比较超前,有一些开创性,他一般做这一段工作时候就开始考量下一阶段的工作。李振声20世纪50年代研究小麦远缘杂交,70年代研究染色体工程,90年代研究作物磷氮营养高效率利用,都走在了国际国内的前列。

  “南袁北李”还都重视哲学,强调思想方法的作用。袁隆平认真学习过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自觉在科研中运用辩证法为指导。李振声认为,学点哲学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他坦言艾思奇的哲学著作对他影响很深。因此,“南袁北李”不仅勤于独立思考,而且善于独立思考。

  心怀集体、淡泊名利的品格使“南袁北李”的创新活动获得了和谐的环境和各方的支持

  现代科研少有个人能完成的,基本上都需要团队,因此良好的合作是成功的保证。袁隆平总是无私地与合作成员分享经验和资源。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性材料“野败”发现后,他立即分送给各省科研单位,还将杂交操作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协作单位,坚持挤出时间给别人讲课,把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奉献出来,发动大家一起攻关。

  李振声多次强调,“小偃系列”小麦品种是集体协作攻关的硕果。他总是说,荣誉首先应归于集体,没有集体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他今天的成就。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中属于个人的50万元全部建立助学基金,帮助研究所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面对名利,“南袁北李”都表现得非常谦逊和淡然。1986年,组织上准备考虑让袁隆平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但他婉言谢绝了。他曾经说,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上考虑让李振声担任陕西省副省长,他毅然放弃了。在获悉自己可能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曾经写信给中国科学院领导,表示他获得的荣誉超过了实际的贡献,因而不愿被授奖。少了自己,少了名利,“南袁北李”的心中更多的是科研创新的追求。

  当然,“南袁北李”还有其他许多利于科研创新的品格,比如个性积极、爱好广泛、认真细致、思维活跃,等等,都值得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也值得教育者在学生身上着力去培养。总之,要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不能忽视中国人创新型人格的塑成。先有创新的个体,后有创新型国家。

  (刘永谋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侯光明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

    1.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在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
    2. 袁隆平:有人说我是湖南的“精神首富”
    3. 袁隆平:方向没错不怕到不了岸
    4. 袁隆平改稿
    5. 【海外版】袁隆平:倡建国际稻都 为何要选长…
    6. 委员袁隆平:人民不是小白鼠 补石油不如补农民
    7. 给成绩打个“折”
    8. 水稻世界纪录是如何诞生的?
    9. 直问袁隆平
    10. 袁隆平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