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改革40年来粮食安全的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20-09-22    作者:陈光军    来源:农业经济 2020-03-26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粮食安全经历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几次较大波动:一是三次供过于求。第一次在1983—1984年,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从1979年开始粮食年均增长率达到6.7%,导致粮食供给超过了当时较低水平的有效需求;第二次在1992—1993年,受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带来种粮机会成本降低、粮价上升带来种粮预期收益提高等影响,1989年、1990年粮食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4%、9.5%,1993年又较1990年增长2.3%,“卖粮难”再度发生;第三次在1996—1998年,受1994年、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等影响,粮食生产迎来历史高峰,“卖粮难”又一次出现。二是三次供不应求。第一次在1988—1989年,受粮食合同收购价低于原超购价等影响,引发主销区粮价迅速上涨并蔓延到全国;第二次在1993—1995年,1993年受粮食结构调整的影响稻谷减产明显,同比减产达6.4%,导致大米价格上涨;第三次在2003—2004年,受部分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退耕还林等影响,产量从1998年开始持续降低,带动全国大米价格乃至粮价大涨。三是自2010年以来,阶段性过剩和结构性缺陷并存:一方面,受价格支持政策和粮食补贴的影响,中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干扰了市场机制,导致粮食生产出现结构性不足问题。

  全文见附件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改革40年来粮食安全的回顾与思考_陈光军.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