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20世纪60~70年代湖北省推广绿肥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9-12-04    作者:岳仁崇    来源:国史网 2019-07-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施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施肥不当会对环境和土壤结构造成巨大破坏。就肥料而言,施用有机肥既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又能改善土壤肥力,保护环境。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就曾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当时由于其他有机肥来源不足,绿肥[绿肥是指将绿色植物体翻压、堆制或沤制而成的肥料,是中国传统的有机肥料之一。]成为有机肥的主要来源,此时期也成为绿肥生产发展的黄金时期。就学术界关于绿肥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当今绿肥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如聂军等:《湖南省绿肥作物生产现状与展望》,《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第2期;单英杰、倪治华:《浙江省绿肥生产与推广应用现状及对策建议》,《浙江农业科学》2016年第2期;王建红等:《浙江省绿肥发展历史、现状及对策》,《浙江农业学报》2009年第11期;郑普山等:《山西省绿肥作物种植历史、现状及对策》,《山西农业科学》2010年第12期;等等。],对60~70年代的探讨不够深入。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对此时期绿肥推广过程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加强对推广使用有机肥的研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湖北省推广绿肥的背景

  中国利用绿肥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用锄掉的杂草肥田,魏晋南北朝时期绿肥发展很快,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系统总结了栽培和使用绿肥的经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绿肥种类和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民国时期,绿肥的种植面积又进一步扩大,至20世纪40年代,“我国绿肥面积大约在2500万亩上下,多种植在粮食单产较高的商品粮产区,如苏南太湖流域、浙江宁绍地区、上海市郊县、成都平原、两湖平原等”。[1]总体而言,在新中国成立前,绿肥作物的种植范围和使用效果比较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20世纪60年代,大、中、小型水利设施大量建成并连接成灌溉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用水问题。此时,肥料不足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日益明显,然而,肥料供应却面临着较大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一)农家肥料发展缓慢

  农家肥料以大牲畜(主要包括猪、牛等)积肥为主,在绿肥发展起来之前,农家肥料是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毛泽东曾对养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建议,把猪升到六畜之首,不是‘马、牛、羊、鸡、犬、豕(豕即猪)’,而是‘猪、牛、羊、马、鸡、犬’。我举双手赞成,猪占首要地位,实在天公地道”,“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我国的肥料来源第一是养猪及大牲畜。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2]这里对猪的评价主要出于积肥的考虑,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养猪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60年与1957年相比,湖北省生猪存栏数下降了54.7%。[根据《湖北省志·农业》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湖北省志·农业》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

    为了迅速扭转畜牧业生产严重下降的局面,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从1960年冬起,进行了为期5年的调整工作,先后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是“强调发展养猪业要贯彻公私并举、私养为主”的方针。到1965年,生猪存栏数达到762.46万头。[3]但“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社员养猪的积极性再次受到冲击。总体上看,由于牛的数量较少且主要用于耕地,其积肥效果远远小于猪的作用。因而,农家肥料的来源受到较大限制,发展比较缓慢。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央对农村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纠正了限制社员养猪的做法,鼓励社员养猪,湖北省生猪养殖又开始发展起来。[3](pp.355~356)1960~1979年湖北省生猪养殖情况详见表1。

  (二)化学肥料种类少、产量低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1956年,“中共湖北省委提出‘五改’(即单改双、旱改水、高改矮、籼改粳、坡改梯),‘五改’中,除坡改梯之外,主要是耕作制度和品种的改革。通过改制,使湖北初步形成以一年二熟为主的耕作制度。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各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8093万亩,扩大到1957年的10513万亩,复种指数由144.7%提高到168%”。[3](p.65)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都对肥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同时期湖北省的化肥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说明:氮肥产量(折N100%计)包括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尿素和氨水;磷肥产量(折P2O5100%计)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及其他。

  资料来源:《湖北省志·工业》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767页。

  为了解决肥料问题,1958年,“在中共湖北省委‘大办化肥’的号召下,全省开展了‘土洋结合’,大办磷肥的群众运动,国家安排建设了宜昌、襄樊等8个磷肥厂,各地办了128个土磷肥厂”。[4]但在经济困难时期,宜昌、襄樊、富池、沙洋农场的4个磷肥厂减员、停产,黄陂、荆门、宜城、宜都4县的磷肥厂和众多的土磷肥厂关闭。到1961年,湖北全省磷肥产量只有1300吨。[3](p.767)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从1963年开始,湖北省停产的磷肥厂陆续恢复生产,并在黄石市等地新建了一些磷肥厂。尽管如此,湖北省的磷肥产量跟农业生产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缺口。如1964年,湖北省共计推广使用磷肥12675吨,虽比1963年的11000吨增加了1675吨,但仅占各地需要量的35%。[5]至于氮肥,由于大中型氮肥厂设备复杂,对原料要求较高,不仅投资大,建设周期也较长,因此,在20世纪60~70年代,湖北省主要建设了一些小型氮肥厂,氮肥产量亦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1960~1979年湖北省的氮肥、磷肥产量详见表2。

  总之,20世纪60~70年代,湖北省化肥生产呈现出起伏波动的特点。这一时期,化肥品种少且单质肥料多、普及程度较低,无法为农业稳产、高产发挥保障作用。从全国范围看,湖北省的化肥产量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1965年湖北省农用化肥产量占全国农用化肥总产量的比重为1.3%,有16个省的比重高于湖北省,江苏、广东等省占全国农用化肥总产量的比重高达10%以上;1978年湖北省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也仅为2.7%,产量仍然偏低。[6]由此可以看出,60~70年代,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湖北省的化肥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且在短期内也很难解决这一矛盾,而绿肥来源多系草籽植物,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当年就能见效。此外,绿肥能利用本省品种,可就地取材,且只需要一两个人管理即可,成本较低。因而,绿肥是一种来源广、繁殖快、成本低、效果好的肥料,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肥料供应。

  二、湖北省推广绿肥的措施

  绿肥虽然使用历史较早,但主要集中于商品粮产区,影响范围有限,一旦进行大规模推广,不可避免会遇到技术上和思想上的难题,如缺乏草籽良种、广大社员不了解绿肥作物种植技术、有各种顾虑等。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省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广泛动员宣传并进行示范

  湖北省的高度重视是推广绿肥的重要条件。1966年,湖北省农业厅提出,绿肥作物种植情况不仅影响水稻的底肥问题,同时关系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实质上绿肥问题,就是粮食问题”。[7]湖北省各级党委在绿肥推广中充分发挥了领导与组织动员作用。在播种前,各级党委常常由书记挂帅,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各县、市相关领导还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在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很多地方派出工作组进行督促和检查,可见,绿肥作物从种到收都有主要领导负责,毫不放松。

  进行广泛的宣传是绿肥能够快速推广的重要保证。要发展绿肥,仅有领导干部的重视是不够的,还必须打消社员的思想顾虑,发挥社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一些社员怕种植绿肥作物影响粮食生产、与粮食争抢肥料的思想顾虑,各地主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技术指导等方式加以解决。发挥样板的示范作用是宣传绿肥的有效途径。在当时,湖北省各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等都有自己的样板田,通过在样板田上进行生产试验,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教育、影响广大社员。在推广绿肥作物种植的过程中,湖北省也沿用了这一方法,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不论是新区扩大绿肥作物面积,或是老区提高绿肥作物单产,都由领导带头并选派干部试办样板田。如1967年湖北省推广稻田养萍时,全省各县、区两级新办的样板点有400多个。为了办好样板田,湖北省还聘请了50名来自浙江省的技术员协助办训练班,并对社、队进行现场指导等。[8]通过样板田的增产实例来激励社员发展绿肥的积极性。

  (二)注重技术培训和指导

  由于广大社员普遍缺乏种植绿肥作物的技术和经验,如何快速提高社员的技术就成为推广绿肥的关键。为此,湖北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种子的培育与引进工作

  在绿肥推广初始阶段,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地普遍缺乏种子,尤其是一些新推广的绿肥作物品种,种源问题更加突出。在此阶段,湖北省各级党委主要通过发动群众大搞采种、育种等办法,短期内解决了种子的来源问题。如在推广稻田养萍时,就大搞群众运动,有的县组织专门班子,派专人去各地收集野生萍种,并且区分夏季、冬季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育种措施。在夏季,利用冷浸田、串流田、冷水塘或荫蔽的门口塘作为萍种的越夏繁殖场所,采取分段隔框、等放萍种、及时转萍等手段防止红萍的流失、萍体的漂动和堆集;在冬季则选择避风向阳的农田、门口塘、冷浸田,或用塑料薄膜、稻草等覆盖过冬,有温泉的地方则组织生产队利用温泉田大量繁殖。[9]这些因地、因时采取的育种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推广绿肥一段时间后,湖北省各地基本都解决了种源问题,但在绿肥快速发展的阶段,新种植区需要种子,老种植区扩大种植面积也需要大量种子,这时就出现了种子的生产问题。湖北省在繁育绿肥作物种子时一般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各地自选、自繁、自用,地区间进行少量的调剂。具体来看,武汉、黄石两市,黄冈、宜昌两专区以及孝感专区汉南各县等大多数地区,包括新推广绿肥的基点队都坚持种子自给自足,只有荆州等少数绿肥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每年调出一部分种子供调剂。为保障各地绿肥作物种子能够实现自给自足,湖北省农业厅要求各地将绿肥作物种子纳入整个种子生产计划,良种场、社、队、科学实验小组都搞良种繁育和选种工作,并要求相关部门组织力量派出工作组,分赴各地检查种子工作。少数绿肥作物发展不平衡的县、区,则进行地区间的调剂,一般采取用粮食或化肥交换的办法,交换比例由双方自行协商。省里下达的派购任务一般是奖售稻谷或化肥,或者充抵调出种子地区的征购任务。如1965年湖北省向荆州、黄冈派购绿肥作物种子征购任务:苕籽每斤奖售2斤稻谷,余粮队可抵征购任务,另奖售氮肥、钙镁磷肥各半斤;红花草籽每斤奖售5斤稻谷,余粮队可抵征购任务,另奖售氮肥1斤,钙镁磷肥2斤。[10]20世纪70年代后,湖北省各地一般都有自己的种子田,已很少进行地区间的调剂。此外,湖北省农业厅还对相关育种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例如,留种田在丘陵地区选择二塝田,平畈地区选择沙土田,以利排水;收获时细收细打,防霉防烂等。[11]

  在大力推广绿肥的时期,湖北省还从外省引入了一些优良品种。对这些引入品种一般要先进行检验,摸清特性后再分配到适宜地区,指导社员播种、选种、留种,后续技术指导工作也十分详细。如1965年湖北省农业厅引入田箐种子后,分发给部分原种场、重点大队及土壤肥料条件较好的基点队进行试种,同时还提供栽培技术的指导,指导内容包括播种量、种植密度、播种方式与株距、留种等。[12]通过这些技术指导工作,引入的绿肥作物品种能够迅速在本地推广开来。

  2.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学习

  在推广绿肥的过程中,各级党委一般都会组织相应的技术训练班、座谈会、现场会等,对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主要干部以及农业技术员进行技术培训。如1965年,湖北省农业厅要求在秋播以前,各专、县、区、社都要开办绿肥技术训练班。老种植区要把训练班办到大队,新种植区则要把训练班办到生产队。专、县两级以训练脱产干部为主,主要训练技术干部;区、社以训练生产队长和农民技术员为主,也吸收一部分在农村工作的各部门干部参加学习。有的生产队固定专人组成肥料专班,专门学习、负责绿肥的技术培训工作。训练方式则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或总结交流本地经验,或把农业厅发放的“技术要点”作为主要训练内容,或介绍外地先进经验,或预先做好试验,训练时展出实物样品,或由学员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尽量让大家学到种植绿肥的经验和方法。[13]为提高绿肥生产技术,湖北省农业厅还组织农业干部去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从这些地区聘请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协助社队办样板田、组织训练班等。

  3.提高压青沤肥技术指导工作

  绿肥作物需要经过沤制才能变为肥料,因此,绿肥作物产量提高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肥效,积肥措施不当反而会产生肥害,造成水稻“前期轰不起,中期稳不住,后期老来青,看看要过《纲》[此处的《纲》系《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简称,文件提出:“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一百五十多斤增加到四百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二百零八斤增加到五百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四百斤增加到八百斤。”参见《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一九六○年四月十日通过)》,《人民日报》1960年4月12日。],收起来几箩筐”、“看绿肥喜人,看禾苗急人,看产量气人”[14]等情况,引起农作物减产。各地在积绿肥的过程中,一般都有自己的沤制方法,湖北省农业厅也经常进行技术指导。如湖北省农业厅建议采用的“适量、早耕、浅水翻耕”办法,主要是为加速草籽腐解创造条件。“适量”压青是指按田测产定量,每亩以三四千斤为宜。有其他肥料混施的,还可少压青,压青过多易发生肥害,易感染白叶枯病。多余的青可移到差田,达到平衡施肥,全面增产的目的。“早耕”是指如果当年前期气温高,秋苗长势快,应适当早耕压青,做到以插定耕(根据水稻插秧期决定草籽的翻耕期),插秧期前至少有7~8天的沤青期,根据这个要求,尽可能地做到在盛花期翻耕。“浅水翻耕”有利于增气增温,促进绿肥分解。有条件的地方要干耕,还可将绿肥收割起来堆沤,经腐解再结合耕种时施入田里。低湖田、深泥脚田要浅耕入泥。[14]通过这些技术指导,各地提高了沤肥技术,绿肥肥效得以更好地发挥。

  (三)精耕细作,加强管理

  要想取得绿肥作物高产,除了掌握种植技术外,还需要加强绿肥作物的田间管理,实行精耕细作,做好施肥、防虫等工作。

  1.施用化肥

  拌菌肥、施磷肥,以小肥养大肥,这是当时绿肥高产的成功经验之一。磷肥施用于绿肥作物,其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如1964年,湖北省种植紫云英的示范点有78个,平均每亩施用磷肥32.6斤,增产鲜草1930斤,增产94.8%,平均每斤磷肥增产鲜草59.2斤;种苕籽的示范点85个,平均每亩施用磷肥32.8斤,增产鲜草1512斤,增产102%,平均每斤磷肥增产鲜草46.1斤。根据示范结果,以紫云英和苕籽分别增产1500余斤或2000斤左右计算,所增产绿肥的含氮素约相当于30~40斤硫酸铵所含的氮素,即平均每斤磷肥通过增产绿肥可以换取1~1.3斤硫酸铵,能收到“以磷增氮”的显著效果,可为之后种植的水稻提供充足的氮、磷肥料。由此可见,把磷肥优先施用于绿肥作物比将磷肥直接施用于粮食作物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而且,绿肥作物施磷肥作底肥效果最好,追施在入冬以前早施为宜。例如,湖北省崇阳县不施钙镁磷肥的紫云英亩产356斤,每亩施钙镁磷肥40斤作底肥的增产6.6倍,亩产2712斤;冬前追肥的增产3.3倍,亩产1562斤;开春后追施的增产58%,亩产562斤。[15]在当时肥料短缺尤其是氮肥比较缺乏的条件下,这一经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除了明确要优先给绿肥作物施肥外,湖北省农业厅还对施肥技术进行了详细指导。如在夏季,由于高温和强光的影响,红萍的繁殖与固氮能力降低,影响生长,为适应萍体生长需求,使萍体健壮,增强抗逆性,提高繁殖量,湖北省农业厅提出夏季施肥应以磷肥为主,适当施些氮肥,氮、磷比例以1∶3为宜,忌施钾肥,否则会减弱抗热性。此外,对施肥时机和施肥量也作了指导,并提出三个技术要点:一是分萍前一天施“送嫁肥”,以利于萍体克服机械损伤,早日恢复生机。二是一般每亩用过磷酸钙1~2斤,掺水150~200斤喷施,切忌干施。如田底缺肥也可用磷肥、氮肥配合施用,以磷肥2斤、氮肥半斤的比例为宜,这样既可以满足萍体所需的营养,又可以提高萍体的活力。三是施肥应在下午4时以后进行,避免烧伤萍体。施晒干的猪、牛粪便时要整成粉状,拌20斤碎干土,在早晨露水未干前撒施于萍面,以利于深水塘的红萍吸收。[16]

  2.防治虫害

  及时防治虫害是保证绿肥作物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虫害是绿肥作物面临的一大危害,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减产。例如,一旦发生萍螟和萍灰螟,若不及时扑灭,三四天就可把整坵红萍吃光。防治萍螟和萍灰螟主要通过喷洒药剂的方式。为取得良好的灭虫效果,湖北省农业厅对防治萍螟和萍灰螟所使用的药剂种类、药剂浓度、喷洒时间等进行了细致的技术指导。[16]

  3.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保证绿肥作物生长的重要环节。各地绿肥领导小组十分注意绿肥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少生产队的绿肥技术员直接负责田间管理,此外,领导小组还经常组织群众开展田间检查,以便将工作落实到队、落实到人。如1965年,湖北省开展草籽种植的“两补”“、五防”工作。[所谓“两补”,即一要对出苗率低的田补种蚕豆或油菜;二要对没有结瘤的田尽可能补接根瘤菌或老田菌土。所谓“五防”,即一要根据阴雨连绵的特点,突击开沟防渍;二要注意天气变化,如果冬春缺雨,要灌水防旱;三要在入冬之前,对未施肥的田早追磷肥促苗壮长,或施灰渣粪保暖防冻;四要观察病虫发生情况,施药防病虫;五要固定专人管理,防止人畜践踏。参见湖北省农业厅:《关于当前绿肥播种情况和今后管理意见的报告》,湖北省档案馆:SZ107-3-815。]此外,田间管理还包括配套、防渍、防旱等工作,通过这些精耕细作式的工作保证绿肥高产。

  总体上看,湖北省将发展绿肥当作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湖北省多管齐下,既注重领导和宣传,又重视技术上的培训指导,同时还发挥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作用,实现了绿肥的迅速发展与增产。

  三、湖北省推广绿肥的成效与不足

  (一)推广绿肥取得的成效

  1.绿肥作物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20世纪60年代之前,湖北省的绿肥作物种植面积比较小,且发展比较缓慢。从

  1962年开始,湖北省在26个县(市)的人民公社中选取一些生产队建立了肥料试验示范点。1963年,湖北省加大草籽绿肥的试种推广,在17个没有种过草籽绿肥的县进行试种,结果有11个县完全成功,3个县部分成功,3个县失败。[17]通过这些试验示范点,不仅使相关生产队掌握了绿肥作物种植的技术,而且还对其他生产队起到了示范效应,绿肥作物生产开始在各地迅速推广开来。1963年,湖北省绿肥作物种植总面积达到820万亩,与之前相比增速十分明显。到1966年,湖北省绿肥作物种植面积已经十分可观,水田绿肥作物播种1800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60%以上;旱地绿肥作物播种540万亩,其中棉田绿肥作物480万亩。湖北省的绿肥作物播种面积详见表3。

  

  资料来源:《湖北统计年鉴(1987)》,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由表3可以看出,从1962年到1980年,湖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不大,而绿肥播种面积则有显著增加,由1962年的461.75万亩,增长到1975年的1911.68万亩,之后虽略有下降,但总体上讲,绿肥播种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增长速度,而且绿肥播种面积在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也迅速增加,由1962年的4.14%上升到1970年的13.14%。其中,1975年的绿肥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6.06%。随着绿肥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大有提高,水田绿肥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由原来的二三千斤提高到三四千斤,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七八千斤的田块。[18]

  2.增产效果显著

  发展绿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问题,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较为显著。绿肥含有的养料非常丰富,比如,红萍具有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的能力,据测定,鲜萍含氮2.4‰,千斤鲜萍含氮量相当于13斤硫酸铵,若以亩计算,每亩萍体(铺满)每天可固定氮素134.7克。除此之外,红萍还含有磷和钾,肥分比硫酸铵全面,且稻田养萍不额外占用耕地面积,还可抑制杂草、改良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土壤抗旱能力,对下一季作物也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65年,湖北省稻田养萍达40余万亩,一般每亩增产数十斤至一百多斤稻谷。例如,黄冈县宋垟六大队支部书记邹忠瑞采用半亩稻田养萍的方法,使稻田亩产增加68斤,实验成功后,他又在二季稻田中放养了180亩,稻田亩产也都有显著增产。[9]另据7个专区20个县的对比试验,早、中稻以草籽作底肥,养萍作追肥的,平均亩产829斤,比没有养萍的增产127斤。[8]

  1966年,根据湖北省天门、公安、潜江、监利、洪湖、黄冈、浠水、圻春、咸宁、通城、枣阳、郧县12个县的试验结果,早、中稻在通常施肥的情况下,再放养红萍作为追肥,多数都能使高秆品种每亩增产100斤左右,矮秆品种每亩可增产150斤。对比试验还进一步证明,稻田放养一季红萍可超过30斤硫酸铵的肥效,也可超过100斤饼肥的肥效。黄冈县红日六大队,早稻养萍作追肥,亩产860斤,与每亩追肥30斤硫酸铵(亩产818斤)相比,增产42斤;晚稻每亩施300斤干萍作底肥,亩产712斤,比每亩施100斤豆饼增产95斤。应城县汤池公社洪河大队,晚稻养萍的亩产674斤,比每亩追施30斤硫酸铵增产133斤。[19]可见,施用绿肥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有些绿肥作物用途比较广泛,除了作为粮食作物的肥料外,还可以作为鱼、家禽和家畜的饲料,进行综合利用。如在种植红萍的过程中,湖北省农业厅就大力推广“冬夏育种,春秋繁殖,春萍以肥田为主,秋萍以养猪为主,四季养萍,综合利用”的经验。[20]

  (二)绿肥推广过程中的不足

  当然,在推广绿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在推广初期,由于缺乏种子、技术和经验而导致绿肥作物产量低,未达到预期的增产效果。如枝江县1965年冬播绿肥作物28万亩,比1960年扩大了1倍多,但由于绿肥作物种子质量不高,绿肥作物长势不良,影响了产量。此外,在外地大力支援下发展起来的红花草籽有5000亩,由于是新种植区,缺乏技术和经验,加之根瘤菌种质量不高,导致出现接种根瘤放活率低的情况。[21]再如,由于刚推广养萍时缺乏经验,有的地方因施肥过多造成水稻倒伏,也有的地方因管理不当,收效不大。不过,这些都是暂时性的技术问题,随着技术的推广和不断总结经验,上述问题很快都得到了解决。

  综上,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在经济比较落后、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绿肥,是依靠集体经济以自力更生的精神,从农业生产内部解决肥料缺乏问题的主要途径。湖北省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广绿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湖北省绿肥发展历史上,60~70年代是发展最快、种植面积最大的时期,绿肥对农业的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有机食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以绿肥为代表的有机肥,既能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且对环境无污染,因此,大力推广、发展有机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引文献]

  [1]焦彬:《论我国绿肥的历史演变及其应用》,《中国农史》1984年第4期。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49页。

  [3]《湖北省志·农业》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343页。

  [4]徐鹏航主编:《湖北工业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页。

  [5]湖北省农业厅:《关于请求供应磷肥的报告》,湖北省档案馆:SZ107-3-812。

  [6]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局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1949~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第178页。

  [7]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抓好绿肥生产的紧急通知》,湖北省档案馆:SZ107-1-85。

  [8]湖北省农业厅:《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由点到面积极推广稻田养萍的意见报告》,湖北省档案馆:SZ107-1-106。

  [9]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大抓稻田养萍的通知》,湖北省档案馆:SZ107-1-85。

  [10]湖北省人民委员会:《省人民委员会关于下达草籽派购任务的通知》,湖北省档案馆:SZ107-3-817。

  [11]湖北省农业厅:《关于作好草子计划留种的通知》,湖北省档案馆:SZ107-3-812。

  [12]湖北省农业厅:《田箐栽培技术》,湖北省档案馆:SZ107-3-816。

  [13]湖北省农业厅:《关于做好绿肥播种前的技术准备工作的通知》,湖北省档案馆:SZ107-3-816。

  [14]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关于做好草子绿肥压青、留种的意见》,湖北省档案馆:SZ107-5-241。

  [15]湖北省农业厅:《关于钙镁磷肥现场会议情况的报告》,湖北省档案馆:SZ107-3-815;湖北省农业厅:《关于解决磷肥供应问题的报告》,湖北省档案馆:SZ107-3-815。

  [16]湖北省农业厅:《关于红萍安全越夏的技术要点》,湖北省档案馆:SZ107-1-85。

  [17]湖北省农业厅:《1963年农业部门工作基本总结》,湖北省档案馆:SZ107-1-69。

  [18]湖北省农业厅:《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绿肥稳产、高产进军的意见》,湖北省档案馆:SZ107-1-106。

  [19]湖北省农业厅:《关于发展红萍的意见》,湖北省档案馆:SZ107-1-85;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红萍冬季育种的意见》,湖北省档案馆:SZ107-1-85。

  [20]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红萍冬季育种的意见》,湖北省档案馆:SZ107-1-85。

  [21]枝江县人民委员会:《关于请示解决红花草子绿肥种子的报告》,湖北省档案馆:SZ107-1-85。

    [作者简介]岳仁崇,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550025。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4期。

  [责任编辑:叶张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