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人物春秋
邓子恢和毛泽东争论的另一种说法
作者:马社香    发布时间:2013/04/19    来源:党史文汇
  字体:(     ) 关闭窗口

  历史永远是诸种元素交织一起行进。

  毛泽东1955年5月17日召开十五省书记会,明确批评了中央农工部对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停止发展,全力巩固”的收缩方针,中央农工部立即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检讨和调整,重新制定了计划。6月14日,在毛泽东外出视察未归的情况下,刘少奇主持召开了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听取了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汇报,批准1956年在已有67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刘少奇在会上说,明春发展到100万个,关一下门,办好了让中农自愿来敲门,关键是保证中农自愿。现在有一些研究农业合作化和研究邓子恢的著作,将刘少奇这些话加在毛泽东头上,既不严肃,又混淆了当时的历史真相。

  原山西省长治地委第一书记王谦1951年底调往华北局,具体搞农业合作化研究指导工作。1954年华北局和其他大区撤销后,王谦被邓子恢要到中央农村工作部任副秘书长。王谦是1955年毛泽东与邓子恢就农业社发展速度问题发生争论的知情者之一。改革开放后,他曾口述过这件事的基本脉络,一字一句颇耐人寻味。王谦说:

  应该说,邓子恢同志是很瞧得起我的,出面要我去,给我什么农工部副秘书长,并且是让我协助陈伯达工作。陈伯达是中央和毛主席指定的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专管互助合作的,当然很重要呀!说实在话,真正在工作方面的重要的环节上,我是给领导同志提过意见的。其中有一次我提过很要紧的意见,但是最终没有被采纳。当时我想,邓老要是听上我的意见,或者廖鲁言同志的意见,他不会有那次问题——所谓“砍”合作社什么的。

  那时候,中央农工部也不开部务会,名义上确定廖鲁言同志是常务副部长,在底下也给我们宣布说:我们过去都在地方,对中央的工作方法什么的,我们都不熟悉,要多听廖鲁言同志的,他在中央多少年,对毛主席,对少奇同志和总理,他都是很熟悉的,什么事情该怎么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听他的话。其实并没有完全这样做!

  我提意见那次,是真心帮助领导同志的。那时,我已经听说主席对“砍”合作社很不满意,而且也嚷出来说是邓老提议让“砍”30万个。就在这个时候,他召开了一个处长以上的部务会议,廖鲁言同志参加了。为什么会引出这个“砍”的问题呢?因为河北、浙江、陕西合作化出问题了嘛,农民有杀猪的、卖牲口的,如此等等,发生了这么一些情况。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邓老提出要“砍”农业社。可是毛主席不是这个思想,所以开会讨论该怎么办。我看这个也不说,那个也不语,实在耐不住了我就讲了自己的意见。我说:邓老,咱这样讲,您看好不好?现在是4月份,春耕紧张得很厉害,该春耕下种了。我们过去搞群众运动,减租减息也好,土地改革也好,历来都是采取的一种措施,经验性的东西,就是在生产紧张了,农田要下种了,庄稼要收割了,停止运动。这次是不是也这样,让它缓一缓,加以巩固,我们多做工作,能巩固多少算多少,不要提这个“砍”字,我觉得这个“砍”字,刺激性太大了。咱尽量做工作。人家实在要出去,就让他出去。有的地方一个村两三个合作社,有的不愿意了,它解散了,让它自然地散了,我们不要说把它“砍”掉了。你看,这样是不是好一些,更稳妥一些? 实际上,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上,邓老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后来对他的批判是错误的。那么,当时我为什么要给他提意见呢?主要就是觉得他讲的这个“砍”字,提法欠妥当,太刺人。

  我讲了以后,就跟廖鲁言同志递了个眼色,希望他能帮我一下腔,让邓老不要说这个“砍”字了。廖鲁言同志说,邓老,我看王谦同志说的这个办法比较好,是不是咱就不要再说这个“砍”字了。邓老说,好!咱就不说“砍”了。

  可是到了四五月间,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当时,我正在旅大欢送要撤离的苏联红军,完事就赶回来参加这个会。全国各省的农村工作部长和管农业的书记都到会了。原来,邓老说他不讲“砍”了,可就在这个会上,他讲着、讲着又说“砍”它30万个,巩固了也不错。他又讲这个“砍”字了。我一听就很紧张,休息的时候我把农工部秘书长杜润生同志拉出会场说,老杜啊,邓老可又说“砍”啦。他说,你看,说得好好的,怎么他就又讲了!

  这以后,就是毛主席7月31日讲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那就是主席又听到消息了。有一次,在北京饭店召开的河北省关于合作化问题的会议。在这中间,有个礼拜日,中央农工部的几个同志相跟着到了北京饭店。河北各县的第一书记都在那儿,他们去了就对人家说,你们那儿有多少个合作社,要解散多少个,让人家解散10万个。林铁同志是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就跟刘澜涛(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同志说了,这一下就闹到中央去了,主席就知道了。这是一。

  而邓老呢,在农村工作会议后又给刘少奇同志作了汇报,说我们认为,主席提出130万这个数字还是高,我们的意见还是要“砍”掉多少,留下多少。刘少奇同志一听,就觉得邓老的思想没有通,就去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二话没说,坐到那儿还是继续写他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第二天,还是第三天,就是主席已经写出那个报告以后,有一个复写的东西,廖鲁言同志有一天拿回去了,好像是一个礼拜日,我记得是7月8号呀是几号。那时候,邓老以为农村工作会议开过了,和河北的同志也谈过了,他就到玉泉山去了。廖鲁言同志是晚上在中央知道这件事情的,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召开部务会议。在会上,他第一句话就讲:主席怪罪下来了,要我们农村工作部作检讨!

  会上,大家谁也不作声。第一个发言的是五处的处长,在晋西北工作过,后来在宁夏当过省长。这个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部是管水利建设的,另外他还管投资这些事情,但不管合作化。他讲:鲁言同志,你知道,我当初要求回农村工作部来工作,不在四川的原因。至于现在部里头的检讨,我来以后也没有参与合作化工作。意思就是他没有可检讨的。

  这个同志讲了以后,下面就没人说话了。人家都不讲,可我得讲呀,因为我是协助陈伯达管农业合作化工作的,我要不讲还像话吗?我说,我来中央农村工作部才刚刚一年时间,就得作检讨。可是邓部长不回来,咱怎么检讨呢?廖鲁言同志说,我已经把这个东西送给邓老了,邓老给我来电话说马上就回来。我说,那好,等邓老回来后,他说怎么检讨,我就怎么检讨。

  邓老回来后没开会就带上部里的五六个人去给毛主席汇报了。当时,我认为,邓汇报后,毛主席当面说一说他就完事了,可万万没想到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了他,错误地指责为“小脚女人”;接着,在扩大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又公开点名批评了他,而且还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当时,中央还批准3个原来不在会议名单上的人参加这次七届六中全会,就是批准了农村工作部的我、李友九同志和陶桓馥同志,陶是廖鲁言同志的爱人,也是农工部副秘书长,两个副秘书长,一个二处处长。是谁请求批准我们参加会议的?是陈伯达还是廖鲁言同志?不清楚。当我们参加六中全会听了批判邓老所谓错误的情形后,心情很沉重。好在历史就是历史。

  (张国祥2011年11月23日转述)

  王谦当年的口述表达了这么几个信息:

  11955年春季,毛泽东已明确反对“砍”农业生产合作社。

  2王谦、廖鲁言提意见反对“砍”的说法,邓子恢接受了。

  3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邓子恢的报告中仍讲了“砍”,“砍30万,巩固了也不错”。王谦很吃惊。(但现在有关农业合作化的原始文件,均是邓子恢报告的最后一节摘录。查不到完整的报告)

  4毛泽东写《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前后发生了这么几件事。其一,河北省在北京饭店召开农业合作化会议,中央农工部的人去要求人家收缩10万个农业社,被省委第一书记林铁反映给刘澜涛,最终反映到毛主席那里。其二,中央政治局会议开会初步议定到1956年发展100万个农业社(未作决议)。毛泽东不同意,要求发展到130万个。邓子恢认为高了,向刘少奇反映仍要维持100万个,刘少奇向毛泽东反映,说邓老的思想未通。显然刘少奇的思想通了,同意130万个。

  5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写好后,廖鲁言曾拿复写件到农工部说:毛主席怪罪下来了,要农工部写检讨。王谦准备检讨。邓子恢在玉泉山打电话回来,说等他回来说。

  6邓子恢连夜赶回面见主席,即7月31日报告会前(毛泽东已写好这个报告后),坚持认为计划发展100万个初级社较为适宜,发展130万个初级社高了。

  关于邓子恢那天晚上面见毛泽东的情景,邓子恢生前曾对他老伴讲过,又传给邓老的孩子们。

  邓淮生接受笔者采访,曾专门谈到这件事:

  那天我父亲去主席那儿天快黑了,第二天天快亮才回来。因我母亲那晚一直没有睡,时间记得比较准确。父亲说,那天晚上他和毛主席讲,发展农业合作社定计划,为什么最多只能定100 万个,他跟毛主席算了一笔细账,很细。他说,毛主席特别记下来,当时也算,数字算式还在报告纸的背面。改革开放后,我到中央档案馆查找父亲当年的一些资料,在毛主席的一份手写稿的反面,看到了有关农业合作社的一些数字,很可能是毛主席那晚随手所记。这两位老战友对自己的观点都觉得在坚持真理,为民请命,都丝毫不让步。母亲问父亲,快上10个小时,你们就谈这一个问题?父亲说就谈这一个问题。你想想,谈的有多么细。细中有深吧。父亲觉得自己调查得很深很全面,毛主席和他的关系也很深很好,觉得会接受自己的意见,谁知一开会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个事。母亲曾埋怨父亲,所有的人后来都接受了毛主席的130万个农业合作社计划,你就顺水推舟接受下来就行了。硬顶,有什么好处?父亲的老秘书也觉得父亲太认真了,也不是不同意搞合作化,100万个与130万个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父亲觉得两者不一样,超过了现实条件定计划,就会犯“左”倾机会主义。欲速则不达。他不会那样,除非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了就要坚持真理。

  (邓淮生2011年9月23日口述)

  从邓子恢的角度,重新回归1955年春夏与毛泽东的争论,可能有种种坚守的理由,邓子恢的高风亮节足以叫我们每个人景仰。由此一般人都责怪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关于发展农业社的判断是对的;但从毛泽东的角度,从新中国在夹缝中战略思考的角度,从当时错综复杂的地缘环境角度,也可能毛泽东这种大国独立加速发展的战略理由,足以大过其他种种理由。周边形势急剧地不断演变,迫使毛泽东不断修改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社计划,能130万,决不100万,以加快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带动城市,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万众一心赢得周边地缘环境相对安全的战略空间。这里面包含着举国战略与一方面战役的区别。在1955年险恶且瞬息万变的周边环境下,也可能不得不为之。况且,毛泽东要求中央农工部当年计划是130万个初级社,而非要求当年发展高级社,这是今天不少舆论混淆了的。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以洞察历史把握现实的远见卓识,深谙其韵。其雄才大略,在某种意义上凝聚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但其深邃性和前瞻性,当时并不被更多的人正确理解和执行,即使浴血与共的老战友也遗憾如此,更遑论他人?!这是历史真相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毛泽东所坚持的大国战略被具体执行者向前冒进一步或半步,往往容易简单地衍变为某种“左”倾冒进的“原点”,至今不少人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后期过快,多归结为毛泽东错误批判邓子恢“小脚女人”,其原因不能排除此点。历史真相的复杂性和层面性,引人三思。

    1. 邓子恢农业生产责任制思想探析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3.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4.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5.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6.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7.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8.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9.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10.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