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通识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04    来源:
  字体:(     ) 关闭窗口

  ——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都将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为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了解新课程方案的有关精神及当前的具体工作进展情况,近日,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进行了采访。 

  本刊记者:今年9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将普遍实施。首先请您谈谈为什么要实施新方案? 

  杨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16号)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从2006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将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即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加强和改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的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系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目标能否实现。其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当然,高校各门课程都应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再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能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当然,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而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高校应“全员育人”;也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着重要责任。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 

  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宏观指导方面,特别是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环节。本着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精神和要求,新课程方案充实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设置,着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 

  本刊记者:这次新课程方案与“98方案”是什么关系? 

  杨光:这次的新课程方案有很强的继承性,充分吸收了“98方案”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有新的发展,相对“98方案”,新方案的变动幅度较大,决定把高校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充实为现在的4门必修课。课程数目是减少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的内容并没有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没有改变。新方案集中了广大教师、专家的经验和智慧,经过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审定,反映了中央决策的高瞻远瞩。 

  本刊记者:这次新课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加强和改进高度重视、直接指导并寄予深切厚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曾专门研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审定了新课程方案。中央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力量组织编写。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成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并按课程组建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组。在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央的关心和指导。 

  本刊记者:当前广大教师非常关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新课程的教材编写进展情况怎样,能否确保新教材今年9月进入课堂? 

  杨光:在中央的关心和指导下,4门新课程教材编写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这项工作于2005年3月初正式启动。按照中央确定的“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原则,确定四本教材编写的首席专家和编写组。2005年9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批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提纲。教材编写工作随即展开。6个月来,各编写组以强烈的责任感、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对教材编写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要求》,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加强学术攻关,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数易其稿,为编写高质量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门新课程教材分别于2006年2月底、3月上旬、3月中旬和3月底形成送审稿初稿。现在,我们的工作安排是:2006年4月中旬之前,4本教材送审稿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审议;5月底之前,根据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意见,进行修改;6_.7月上报中央审定;待中央审定批准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秋季开学前,4门新课程教材正式供全国高校使用。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我们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高校9月开学时能使用新编教材,保证新课程方案顺利实施。 

  本刊记者:这次新编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全国高校都必须使用中央审定的教材? 

  杨光:这次新编教材的指导思想可用“三个充分反映”来概括,即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较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 

  这次教材编写工作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开展的。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我们组建了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了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相结合的编写队伍,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可以说,这次教材编写工作是举全国之力,编写出来的教材也代表了当前国内的最高学术水平。所以, 

  我们要求全国高校都必须使用中央审定的教材。前一段时间,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中宣发[2006110号),要求各出版单位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最近我们还将下发一个通知,要求所有高校必须统一使用中央审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任何单位不能以任何名义拒绝使用中央审定的教材。 

  这里,我还想顺便提一下,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我们还将配合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的形式,组织征集、评选和制作4门新课程的“精彩一课”全程教学示范光盘,推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有效应用,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组织研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组织编写《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学生学习辅导用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等系列丛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撑。经过一段时间试验以后,我们还将集中一批教学骨干,交流好的教学经验,推广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提倡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刊记者: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为贯彻实施新课程方案,教育部在师资培训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杨光:你提的问题很重要。从2006年4月至2006年秋季开学前,我们将通过学习文件、集中讲授、专题报告、分组研讨、征求意见、问题答疑、教学观摩等多种方式,分期分批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一次系统轮训,主要是让他们尽快掌握新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熟悉新教材,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将有计划、分层次进行。教育部负责组织中央部门(单位)所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骨干教师和各省(区、市)相关课程教学协作组成员的培训;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本省骨干教师的培训;各高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除了加强对教师培训外,我们还准备梳理新课程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立科研课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在有了好教材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怎么样,最终能不能在学生那里发挥作用,关键在教师。高校里有这样的反映,即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这就要看教师的责任心、水平和能力,看他如何灵活地运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发挥作用。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容易,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辛苦,也非常崇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一项非常光荣艰巨的任务;要有责任感,真正地去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要有职业感,千方百计地去把学生教好,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本刊记者:新课程方案即将实施,高校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新课程方案的贯彻落实? 

  杨光:新课程方案的贯彻实施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高校务必高度重视,妥善安排,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在新学期顺利实施新课程方案。 

  首先,要加强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各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把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工作头绪很多,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务、科研、人事、财务和各学院(系)等学校多个部门和单位,各高校党委要统一部署,组织协调各部门,紧紧抓住新课程实施前的时间,积极做好统一思想认识、调整工作机构、统筹教学资源和做好教学组织等各项准备工作。 

  其次,要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新教材编写工作完成后,教育部将举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地教育部门也将举办教师培训班。各高校要做好教师参加教育部和省级培训的组织工作;同时,要通过研讨会、集体备课会、教学。观摩等形式,搞好本校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确保2006年秋季开学前对所有承担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轮训一遍,使他们了解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为高质量、高起点地开设新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做好新课程方案与原有课程的衔接工作。虽然2005级(含2005级)以前的学生,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但要把新教材中的新思想、新精神、新成果渗透到原有课程的教学中,使2005级(含2005级)以前的学生也能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 

  第四,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前面已经谈到,下一步我们将围绕4门新课程教材内容,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支持服务。各高校要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在用好这些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个别交流或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特点,积极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使理论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三贴近”,增强实效性。 

  最后,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活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要围绕新教材使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改革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以进一步完善新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各高校要鼓励、支持和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以新课程教材的章为单位,制作4门新课程“精彩一课”,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征集、评选活动。 

  本刊记者: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我们相信今天的访谈将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的有关情况,对新方案今后的贯彻实施会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