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概况 >> 社会团体
中华职业教育社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10-08-27    作者:阳欣    来源:国史网 2010-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职业教育社立社之初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迄今历史最长、影响较大的期刊。1918年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相继培养了华罗庚、徐伯昕、顾准、秦怡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成为当时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最富有实验性的学校”。 1921年发起成立的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后改称为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提出了《职业教育设施纲领》,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实施职业教育的指导性大纲。192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教育平民促进会和东南大学,在江苏徐公桥试办农村改进试验区等乡村事业30多项,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27年起相继在上海、南京等地成立职业指导所,面向社会免费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努力“使求人者得人,求事者得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平民主运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反对独裁,坚持抗战,抵制日货,救济难民,积极参加新政协,先后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职业教育团体,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教事业的方针政策,创办中华函授学校,满足群众业余学习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职业教育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眼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劳动技能,深入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倡导和推动教育改革,开展对外联谊和交流活动,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事业,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中华职业教育社90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爱国奉献、服务民众的传统,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理念,敬业乐群、兼容并蓄的品格和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作风,不仅折射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曲折发展进程,“也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进入新世纪,中华职业教育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运用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认真开展职业教育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办学实践,注重在民办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倡导并实施温暖工程,广泛联系港澳台和海外职业教育界人士,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推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积极力量。

  2004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获准成为联合国公共信息部联系的非政府组织成员。2010年,又获准成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联系的具有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成员,在国际舞台上确定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力量。

  200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色和优势,以社会化、市场化为导向,以开展服务为纽带,团结联系有关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的调研与实践,积极建言献策,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和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强化服务职能,体现建社宗旨,动员海内外热心人士参与温暖工程等公益活动,关心支持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与港、澳、台、海外侨胞及国外有关教育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友好交流与合作。

    1. 中华职业教育社
    2. 刘延东出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讲话
    3.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4.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历史沿革
    5. 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6. 为社会组织“去行政化”点赞
    7. 国家民委:规范退(离)休干部社团兼职行为
    8. 社会组织如何反腐
    9. 社会组织党建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0. 官员违规兼职取酬 “权”“利”怎可如此双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