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长廊 >> 时代英模 >> 时代英模榜
沈浩
发布时间: 2010-01-06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10-0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9年7月3日,江苏大学学生暑期到小岗村进行社会实践,图为沈浩同志向大学生介绍小岗村情况。 资料照片

红手印 公仆心
——追记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沈浩走了。

  45岁的生命,骤然定格在2009年11月6日。那个凌晨,长风如泣,旷野无声。

  噩耗从小岗村的悲泣中飞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闻讯作出批示,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个村支书的离世,就这样震动山乡,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沉甸甸的牵挂 和关怀,送到了小岗人身旁。

  一个多月过去了,小岗村的人们仍执拗地找寻着这位不曾离去的亲人。

  燃一根香烟,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秀华已在村头那丘新坟前坐了许久许久。坟前,一束束鲜花堆成了山。老沈啊,你听见了吗?连总书记都挂念着你呢,乡亲们也天天来看你啊,给你“送火”,陪你拉呱(聊天),生怕你醒来时孤单清冷没人说话;

  捧着按满红手印的“请愿书”,“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老泪纵横,悲泣声声:沈浩啊,你看见了吗?大伙儿舍不得你走啊!你是为小岗操碎了心生生累死的呀!我们用红手印两次把你“扣”在小岗,难道留你留错了吗……

  红手印,中国农民最为斩钉截铁的盟约方式。32年前,18位小岗人冒死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六年来,为了留住沈浩,这个从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这个将全部心血播洒在乡间的人民公仆,小岗人两次在他三年任期将满时摁下了红手印;就在人们期盼着沈书记再留第三个三年的时候,他留下了,却是以阴阳两隔的方式。

  于是,哭泣的小岗诞生了第四份红手印:请回沈书记的骨灰,让他长眠在小岗人身边,永生于小岗人心上!

  公仆沈浩,赤子沈浩。他用生命,沟通着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他用忠诚,托举起一颗回报苍生的拳拳之心。红手印是情,烈烈燃着4000父老对好书记的眷恋与感恩;红手印为证,深深印下一个优秀党员对党和国家兴农重托的铭记与践行。

18个红手印见证时代演进

从改革开端到新农村建设蓝图铺展,他看到责任和希望

  [沈浩日记]2005年10月12日

  今天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好日子,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笃,笃,笃”,拄着沈书记送的木拐,86岁的邱世兰大娘在“沈浩事迹”展板前艰难挪步,不时抚摸照片中那张熟悉的脸。“这张不像,不像,这才像。”大娘垂泪,喃喃低语。

  大笑的。严肃的。灰头土脸的。衣着光鲜的……大娘说“像”的,是那些咧嘴憨笑穿戴“土气”的沈浩——这恰是他惯常的真实的样子;说“不像”的,是那些开会领奖时衣衫周整的沈浩——他在村里从不如此“讲究”。

  “他疼我们呢,和我们一样吃穿,一样过活。你看小岗,他来了,哪里没盖好?”邱大娘说。

  是啊,这个高瘦黝黑笑容豁朗的年轻人,2004年2月,他就是这样向小岗走来,怀揣着一个农民之子对土地和乡亲质朴的爱。他身后,是一个由数以万计优秀党员组成的群体——赴基层任职、为广大农村“播火”的选派干部。

  “播火”者沈浩,带着火一样的激情而来。就在他成行前不久的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增加农业补贴、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一项项力度空前的举措,分明就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三农的殷殷嘱托啊,沈浩怎能不浑身是劲呢?

  然而,“进村”的路,并不平顺。

  “小年轻,外乡人,还不是镀层金就飞?”见过世面的小岗人用不屑与漠然迎接“第一书记”,村民间连年的宗派争斗更如潜流般阻遏着他的每个尝试。

  勇者无畏。倒是小岗的面貌深深刺痛了他——村集体的账面上没有一分钱,只有4万余元外债;民房村舍破破烂烂、东倒西歪,甚至,连年选不出个正经八百的村委会……

  家败(糟糕)了!站在大包干纪念馆里,看着1978年那意蕴非凡的18个红手印,他像小岗人一样愤愤地念叨着,干!三年不把小岗变个样,我沈浩对得起这“中国改革第一村”么?

  于是,走乡串户,起早贪黑,他执拗地扣住小岗躁动的脉搏,查找着它病体孱弱的症结。老乡不开口,他就递根烟,拉呱起自己在淮北农村老家苦度的童年;地里农活忙,他一挽裤腿操起镰刀,一看就是个常下地的好把式……渐渐地,冷脸变成了笑脸,他也把小岗看了个通通透透。

  不久后的一个春日,一支近40人的队伍从小岗出发了。下华西、走大寨,沈浩带着他的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村民代表们,到各个名村细细地访,慢慢地看——为什么人家能富起来?小岗难道就该这般光景么?

  “西经”取来了,人心思富了,沈浩的计划也开始一步步实施了。修路,让小岗通达四方,能出能进;盖房,让乡亲们住上“小洋楼”,告别泥土屋;通水通“有线”,让生活更便利视界更精彩;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种养协会,引导村民齐心协力闯市场;扩建大包干纪念馆整葺“当年农家”,引得游客潮水一样涌来。

  渐渐地,小岗人发现,这个大大咧咧不笑不开口的书记还真不一般——

  他点子多。修那条友谊大道东1公里多的水泥路时,他不请施工队,动员村民出工自己修,每人每天还发30元工钱。路修好了,一合计,整整省了20万元,用这笔“巨款”,又一口气铺好了两条生产小路,粉刷了村口的牌楼,修整了小学的操场。

  他实诚。修路的日子,他天天泡在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浆。有一次搅拌好的水泥漏了,他找不到铁锹铲,干脆直接下手捧起来,手都烧出几个大泡;为了卸下送到养猪场的一车猪崽,大雨天他跑到车前伸手就抱,小猪嗷嗷叫着,蹬得他一身屎,一身泥,一身水;他端起剩饭就吃,舀瓢凉水就喝,常和村民挽起裤腿蹲在田埂上拉家常,有时还“抬杠”,争得脸红脖子粗。

  他硬气。村里20多间公房、两台推土机长期被人霸占,他晓以情理不成,干脆从镇上请来法律顾问,硬碰硬地打起了官司。公房收回了,他把派出所、消防支队、民兵连驻扎进去,断了那些人卷土重来的念头。

  他心善。因为触及某些人的利益,他两次被堵在路上挨了打。第一次,他在村民保护下斥退了那些让他“滚出小岗去”的混混,既往不咎;第二次,他被打得住了院,得知肇事者被抓进了派出所,却打电话给民警替他求情……

  “这干部,行!”乡亲们笑了,心疼了,心动了。谁为咱发家致富谋利益,咱就跟着谁!自此,村里原先争斗的两派渐渐消了隔阂,一盘散沙的小岗,活起来了。

  路,越走越宽。很快又有喜讯飞传——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蓝图在中国大地上铺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不就是父老乡亲们千百年来一直梦想的终老乐土么?沈浩憧憬着,谋划着,他要让党中央勾画出的美好在小岗生根。

  很快地,小岗又被一个个“新气象”映亮了: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被沈浩搬来,为小岗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确定了“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的三步走战略;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和村民文化广场兴建起来,“当干净人、做干净事、行干净路、住干净屋”的“干净小岗”一天更比一天美;《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干部、党员制度》等规章制度出台,“村民自治”稳步推行……

  “我这个村支书只能是个引导者,可不能代替你们作决策。只有你们拢起来,成了主体,小岗才能越来越好啊。”63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耳边,时时回响着沈浩的叮咛。

  语重,情长。他对小岗的牵挂,何止一个三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