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长廊 >> 人物故事
何公玉:导弹专家当“鹅倌”
发布时间: 2012-03-23    作者:崔志坚    来源:新华社 2009-07-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詹店镇大许庄村东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站在绿汪汪的麦田里,悠然地看着一群白鹅在一块田里撒着欢猛吃狂吞。这东西看着像麦苗,其实是草,从美国引进的品种。被鹅吃光了还会再长出来,就像割韭菜一样,他说,爽朗的笑声如暖风拂面。

  这位鹅倌就是何公玉,今年67岁,一位曾经的导弹专家。何公玉1964年考上大学后就离开了大许庄,从事弹道导弹测量工作,后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1992年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在企业领导岗位上作得有声有色,直至退休。

  女儿已经是国家干部,儿子是某国际知名品牌的区域总经理,何公玉对自己的退休居家生活有过千般设计万般计划,就是从来没想到会回到家乡当鹅倌

  那是20018月,何公玉与父亲一起回到大许庄安葬母亲。80多岁的老父亲从此不愿再离故土,何公玉没有半点犹豫,说服老伴、告别儿女,离开城市独自回到大许庄的老房子里,陪伴老父亲安度晚年。

  何公玉看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变化巨大,家乡人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住房也宽敞了,但是,与自己所见的发达村庄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

  怎么才能让乡亲们富起来呢?正琢磨着,苦于没有门路带领大伙儿致富的村干部来了,他们轮番求何公玉出手相助。搞了大半辈子导弹,又不会干农活,能为既没资源又无资金的家乡做些什么呢?这让何公玉犯了愁。

  一天清晨,在村边的黄河大堤上散步时,何公玉偶遇一个放鹅的人。他主动上前攀谈,聊着聊着,被致富项目憋屈了几个月的老何突然来了灵感:大许庄紧邻黄河面向地阔草茂的黄河滩区,白鹅养殖不正是大许庄人的生财之道吗?

  大许庄人对白鹅养殖并不陌生,只是不曾有一家养鹅养富了,就渐渐放弃了。村里人多数对老何的灵感直摇头,说他在大城市里呆久了,少见多怪。村干部也有人不理解,老何咋偏偏选中这么个土项目

  考上大学离开大许庄后,何公玉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测量系(今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时,适逢十年浩劫,被下放到农场,先后干过瓦工、电工、焊工、灯工等工种。就在学非所用的岁月里,何公玉变成了农场里的技术能手

  可贵的是,技术能手并未荒废了自己的测绘专业,文革结束后,回归专业的何公玉很快在一次国家级课题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成为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后,他带领大家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被嘉奖并多次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人生的艰难与荣耀都浓缩于一头白发,但白发不会开口对乡亲们说话,让他们明白何公玉的灵感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埋心底的浓浓乡情与人生智慧碰撞出的火花。何公玉没有去作特别的解释,于是,他选择的土项目未启动,瞎折腾的议论就已搅乱了大许庄的平静。有人说何公玉,都一大把年纪了,放着享清福的好日子不过,去做什么出头鸟啊!几茬干部都踢腾不成景,你老何有多大能耐?

  知识赋予的理性让老何坦然面对争议,他认定养鹅大有文章可做。大许庄地理条件优越,如果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就能将鹅的特性与大许庄现有的资源条件优势结合成致富优势。

  广东、四川,几番奔波考察后,一名专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何公玉身上充分展现出来,他不仅了解到白鹅可以肉、蛋、毛三用的广阔市场,还弄清了我国中型鹅最佳种鹅产地、特性等专业知识。这给了他信心和勇气,也让他避开了盲目起步的陷阱。

  鹅苗长途运输不及时喂食喂水容易患忘食忘水症,很难成活。于是,何公玉与村干部凑钱买来的第一批1000只四川白鹅空运千里而归。全大许庄还没有人坐过飞机,风凉话自然不绝于耳。有人想养老何的白鹅,又嫌太贵,就买来当地的土鹅,暗暗与老何较劲,他们想着,你老何养鹅发了财,我们跟着沾光,如果你赔了,我们也不会亏大本。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过后,市场大门洞开,入村收鹅的郑州客商专挑种优且按统一规程饲养的四川白鹅,老何则宁愿让价也要坚持土鹅优先收购,这样一来,村里人转过了弯。老何也实话实说:我个人亏的是小钱,赢得的是大伙儿的心。

  愿意养鹅的人多了,按统一要求饲养的标准不能变。何公玉进东家鹅棚看看,到西家鹅舍瞅瞅,常常是脚下两鞋泥、浑身腥臭味,成了大家伙儿须臾不可离的鹅倌

  鹅倌不负厚望。经过反复测试,老何纠正了书本上的一项养鹅技术规程指标,还带领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培育出了新品种豫北一号白鹅。白鹅牵动了邻村邻乡邻县农民的致富梦想,白鹅的叫声也渐渐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

  2005年初,鹅事业发展的势头正旺,322,何公玉和几个养鹅大户注资12万成立了豫北黄河鹅业发展合作社,规定了供应鹅苗、防疫、饲养规程、回收产品四统一服务。老何一改笑呵呵的老好人形象,黑着脸要求大家面对面坐下来,该吵的吵该争的争,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完善合作社的各项规章制度。

  去年,合作社出栏的商品鹅达30万只,鹅农富了,老何很知足。今年初,河南省人民政府一位调研人员实地察看大许庄白鹅养殖后提出了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何公玉爽朗回答:起步是我带的头,发展已是制度在掌舵,大许庄的白鹅养殖,离了我照样能发展。

  鹅倌何公玉的鹅事业如导弹飞行一样,已经步入科学管理轨道,正一天天走向繁荣兴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