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1959年大旱与红旗渠的诞生
发布时间: 2010-03-29    作者:李赫然    来源:国史网 2010-03-29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9年,中国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大旱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催生了那条能够折射中国人水利梦想、但也遭遇尴尬现实的红旗渠。

  1959年,中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

  以河南省为例,从195812月到19595月,河南省的降水量仅为86.3毫米,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10。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无水、麦田枯黄,一场冬、春、夏连旱给农业带来了灾难性打击。

  此外,包括西北传统干旱省份在内,中国南方和北方的21个省份都受到了旱灾的影响。

  旱情在随后的两年内并没有得到缓解,到了1961年,河南全省的粮食产量比1955年下降了将近一半。当时,地处中原的河南还是一个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地方。

  1959年起,黄河中下游普遍少雨,1960年黄河从山东范县至济南一度断流40多天,当时,干旱程度已为黄河流域范围内百年一遇的重旱。1961年,干旱的范围继续向南扩大到江淮平原。

  半个世纪后,中国再次遭遇严重旱情。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数据,200811月以来,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其中上游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四至七成,中游的陕西、山西省偏少七成左右,陕西省局部地区偏少九成,黄河下游地区偏少五至八成。

  河南,这个坐落在黄河边上的人口大省,从来都饱受这条母亲河的涝与旱。这里拥有居全国第4位的耕地资源,然而与之相应的水资源总量却只居全国第19位。

  面对干旱这先天缺陷的历史困境,当时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开展了一场热腾腾的运动,尽管后人常常指责那场运动的不切实际,但河南省却意外收获了大量的基础农田水利设施。

  据地方上报的资料统计,195710月至19589月底,河南1000万农民修筑完成了小型水库3.5万座,中型水库1178座、中小渠道12万条、机井砖井37万多眼然而,这些水利设施却没能根本解决干旱问题。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02月,河南省林县从太行腰间开始动工,从山西省境设坝截流,绵延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入林县。耗时10年的红旗渠在当时改善了林县农业靠天吃饭的命运,解决了56.7万人的吃水难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一时间红旗渠被奉为典范,传为佳话,与南京长江大桥一起,被称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

  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改造自然的渴望,红旗渠也让地方财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0年间,红旗渠的工程总投资达到1250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余下的7878万元全部由河南省自筹。

  修建好的红旗渠自然给当地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与转折,然而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干旱程度不断加深,水资源的价值愈加彰显,处在上游的山西也开始加入到争水行列,在红旗渠的上游修建了大大小小100多个水库。

  进入90年代后,上游来水量不断减少,红旗渠一度出现断流,到了新世纪断流连续长达76天。

  为此2001年林州市政府出资94万元买水,解决了林州市30多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随后的几年里,买水灌溉成为了常态。

  买水的钱由哪出?在经历了运动式的水利大跃进和红旗渠的精神后,河南水利的建设仍旧面临着现实的财政困境。

  1959年,工业在河南刚刚起步,第三产业更无从谈起,当时财政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农业,干旱对当年财政的影响可想而知。

  正因为农业对财政的贡献如此之大,加之河南缺水的先天缺陷,尽管有人批评,那一期间的水利建设是的产物,但上世纪60年代勒紧裤腰带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资,也确实完成了河南最基础的农田水利建设。反而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二三产业拉动GDP的动力远远强于农业,河南将财政预算向二三产业倾斜,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并不显著,导致河南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损毁现象比较严重。到了80年代初期,水利落入低潮。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林县人民艰苦创业,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要把浊漳河水引入林县,浇灌干渴的土地。这项工程从1960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76日。

  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挖砌土石方1515.82万立方米。红旗渠渠首建在山西平顺县石城镇。总干渠长70.6公里,高4.3米,宽8米,在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延伸进林县腹地。红旗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是全国大型灌区之一。沿渠兴建水库48座,堰塘346座,提水站45座,小型水利发电站45座。

  随着红旗渠的修成,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和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全县14个乡镇410个行政村受益,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同时还带动了林县牧业、工业、乡镇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第三产业及其他事业发展,因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工程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建筑质量高超,通水40年来,仍巍然屹立在大行山上,至今建筑专家们还称赞它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骄傲,也是当时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1. 红旗与渠
    2. “天河”引来幸福水——红旗渠建设岁月追忆
    3. 红旗渠与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精神良性互动的典范
    4. 担责·负责·尽责
    5. 飘扬的红旗永恒的渠
    6. 守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7. 干群同甘苦 就能创奇迹
    8. 7月8日
    9. “底线”的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